那些青春影像

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我們的青春是一摞摞試卷高壓下的蒼白,比起影視作品中水深火熱的花樣作死,我想,大部分人的青春一定都是平淡卻深刻的。大熒幕總愛捕捉特例,雖然你從中感受不到曾經真實的青春時光,卻也能喚起那份專屬的回憶,現在就讓我們打開記憶之門,一起來回顧下,那些年,陪伴我們成長的青春之路。

《畢業生》

當悠揚舒緩的《斯卡布羅集市》響起時,又帶我們回到了經典電影《畢業生》裏,青春可能正在被你肆意揮霍,青春可能離你漸行漸遠,但那青澀魯莽和肆意張狂永遠都是生命中最值得回味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青春,每個人都有過麵對前途的迷茫和對生活的拘謹,我們曾經熱愛一切但是卻又無所適從,除了未來不可預料之外,更為致命的是青春時節對於異性的好奇和無力抵抗,電影《畢業生》給了這些最好的詮釋。

《美國派》

《美國派》作為校園性喜劇的鼻祖,在國內外都有著一大票粉絲。從第一部到第七部,無論拿哪個溢美之詞來歌頌這部一代經典都不為過:青少年題材影片的巔峰之作、青春性喜劇的代名詞、群戲電影的傑出代表、性啟蒙的活教材、青春+愛情+性最水乳交融的協奏曲、陽光笑料的至尊寶典、激活並捧紅諸多演藝新星的強大平台、好萊塢宣揚美國校園文化的形象大使、學生宿舍集體看片的頭號選擇……若還有人反感本片的“惡俗”,那隻能說他的思想還活在19世紀,還在為自己對幽默陽春白雪的狹隘認知尋找自我開脫的借口。

《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的橫空出世徹底終結了韓國電影頹靡、鬱悶的尷尬局麵,恣意延伸了“性喜劇”的內涵,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青春魅力和校園真情征服了心懷青春夢想、篤信真愛無敵的年輕粉絲。如果影片僅僅是以“性”取樂,那我們就低估編導的智商和功力了。編導總能在最熱鬧處添加少許煸情之筆,借之加深影片的社會意義,以達到讓觀眾笑中有淚、淚中有思的目的。青春的代價是沉重的且無法挽回的,但其間衍生出對愛的懵懂與宣言卻是彌足珍貴的、值得窮盡一生去捍衛、去追憶、去體味……

《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動物凶猛》,1994年最受中國人關注的一部國產電影,薑文的導演處女作,年僅16歲的主演夏雨憑借影片中的馬小軍一角獲得當年的威尼斯影帝的稱號。馬小軍在遊泳池裏,每次他想探出頭來上岸時,都被朋友們用腳蹬回了水中。經曆過這些後,孤獨的他渴望的是之前的友誼,可是他卻被永久的疏離,他無法再融入曾經的團體,孤獨無助,無所適從。總會有一天,現在的生活也會變成曾經,濃縮成記憶在腦海中發酵,透出別樣的氣息。追根到底探求它是否真實已經毫無意義,重要的是我們曾經在路上,我們曾經瘋狂。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台灣電影人終於在保留文藝小清新的同時,花低成本拍商業片了,這是件絕對值得開香檳慶祝的大事。每一個觀眾或許都能在《那些年》裏找到自己(尤其男孩子們),就好像電影裏男主角的獨白“每個故事裏都有一個胖子”。我們這一代,都到了奔三的年齡,青春早已散場。我們忙碌的工作,偶爾,抽空會回想一下晚自習講鬼故事被嚇得夠嗆不敢回家的那些日子。看過《那些年》以後,會有多少人,想要拿起電話,撥通某個已經多年都不曾想起的電話號碼。

《小時代》

青春文學《小時代》,畫麵很唯美,演員演技中肯,導演的全場掌控能力也算適度得當,雖是第一次導戲,卻並不遜色。當親情,友情,愛情同時出現的時候,愛情往往是永恒的主題。其實設身處地地想一下,麵對80後的真實處境,無論是否有觀眾認同“社會中依然有純愛”的觀點,因為《小時代》證實了,它通過大膽地幻想,為沒有通讀過原作的觀影者創造出真愛的理想世界。每一個少男少女,都在憧憬這樣一段純粹的戀情,而每一個成熟的青年,也都在懷戀當時的錯覺。(本文部分整理自時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