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讓孩子體驗成功的感覺(1 / 3)

聰明的父母總是能夠抓住孩子的優點,給予孩子鼓勵,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珍惜孩子的第一次成功,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及時讚揚和鼓勵孩子,讓孩子在不斷的鼓勵中,不斷進步,獲得更大的成功。

成功的體驗是一個人的心理財富,具備這種財富的人會自信而堅毅。成功的體驗,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也是每個孩子都非常渴望的。就像運動員,每一個細小的進步,都需要觀眾的喝彩與掌聲,孩子的成長道路也是這樣。孩子隻有把每一次小的成功累積起來,才能慢慢鋪就他的大成功之路。

不要對孩子太過挑剔

父母過多地挑剔孩子,隻能讓孩子失去信心,感覺自己很笨,增長自卑感,不利於身心的健康發展。

對孩子的言行舉止過分挑剔是大多數父母常犯的錯誤。這些父母時刻地盯著孩子,當他有些事做得不好或者不對時,就去急切地糾正孩子,直到他完全沒有錯誤才肯罷休。當然,父母對孩子進行的這種嚴格要求和訓練是希望的孩子的行為舉止完美無缺。

其實,隻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就不難理解,孩子犯錯誤是難免的。如果父母們多關心孩子表現優秀的一麵,並不斷地給予他鼓勵,那麼孩子犯的錯誤一定會越來越少。相反,父母如果老是挑剔孩子,不僅會讓孩子對自己常犯的錯存有印象,還會使孩子對犯錯產生恐懼感,這種恐懼能夠導致孩子拒絕做事,會讓孩子變得無能、愚笨。

5歲的楠楠正在愉快地唱歌,今天可能有什麼讓她高興的事兒。可是,每當她剛開口唱了沒幾句,媽媽和爸爸就挑起了毛病:“唱得跑掉了!”“聲音這麼差!”

結果,楠楠立刻就撅起了小嘴,不再繼續唱了。任憑爸爸媽媽再怎麼引導她唱下去,楠楠就是不開口了。

其實,處在上幼兒園年齡段的孩子,幾乎可以說都是音盲,極少能像成人那樣,音調純正,節拍準確。可是,這些對孩子來說,都無關緊要,隻要能唱就好,因為孩子的心情是輕鬆愉快的。

作為父母,應該認識到,這其中重要的問題就在於培養孩子的“音樂情操”,而不在於培養孩子的音樂水平。而且,父母還應考慮到,絕大多數幼兒根本就不清楚自己在什麼地方走了調。所以,在兒童的發音器官未充分發育時,父母就用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是沒有道理的,太過苛刻。這樣,就會破壞孩子舒暢的心情。實際上,父母應該高高興興地聽孩子唱,如果可能,也可以用標準的音調與孩子一起唱,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

4歲的吉姆斯站在廚房櫃子前的椅子上,自己正動手做花生醬三明治,第二天他要把它帶到幼兒園去。吉姆斯的父親站在他的身後看著。

過了一會兒,父親忍不住地說:“不,不是這樣的,你得把花生醬塗到刀上去,不要把手指伸進花生醬的瓶子裏去,你看,衣服上都弄髒了。來,讓我幫你做!”

這位父親是否太挑剔孩子了呢?雖然他並沒有發脾氣,也沒有說讓孩子泄氣的話,他隻是想幫孩子——至少他自己認為是在幫助孩子。但是,他的行動卻在傳遞給孩子一個他沒有意識到的信息:“你太小了,會把事情搞得一團糟。如果沒有我幫忙,你是不會做成這件事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對孩子是太挑剔了。

事實上,這種挑剔往往會延長孩子不愉快的心理,從而白白浪費寶貴的時間。比如,上麵這個例子,吉姆斯的父親就不得不為做花生醬三明治花額外的20分鍾,因為吉姆斯一門心思地要證明他的能力。結果,做花生醬三明變成了父子間的爭執與較量。

為人父母者可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挑剔孩子?有時自己是有意地批評孩子,可能是因為想糾正孩子的某些行為,也可能僅僅因為自己心情不好……

很多父母經常這樣說:“我辛辛苦苦地賺錢養家,還不是為了孩子,這個沒良心的,每次考試都考不好,我說他幾句他就跟我急。”“為了孩子,讓我做什麼我都願意,但孩子就是不領這個情!也不聽話!太傷我的心了!”……

對此,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父母們誇大了子女的不正當行為給他們帶來的苦惱,總認為一切過錯都是由於子女的不良行為所致,而與他們自己的行為無關。但是我們稍作公正的自我分析之後,可以發現父母發出的強製性指令,主要是為了自己的方便行事,而不是為了矯正錯誤。”

事實上,教育孩子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己也在獲得快樂,獲得成長。很多父母在孩子的身上找到了童年的快樂,心態變得更加樂觀、豁達。所以,父母如果能多從自身找問題,對孩子的教育就會簡單很多。

美國著名成功學家戴爾·卡耐基曾帶著複雜的心情給兒子寫下這樣一段話:

兒子,我對你太暴戾了。當你穿衣服上學時,我責罵你,因為你沒洗臉,隻是用毛巾隨便擦了一下。為了你沒有把鞋子擦幹淨,我又斥責你。當你把東西隨便扔在地上,我又生氣地嗬斥你。吃早飯時,我又挑你的毛病:你把東西灑在桌上,你吃東西狼吞虎咽,你把手肘放在桌子上,你的麵包塗了太厚的黃油。當你去玩,我去趕火車的時候,你轉過身來,擺著你的手說:“爸爸,再見!”而我卻皺起眉頭回答說:“挺起胸來,兩肩向後張!”然後,下午又是如此。

當我走回來,看到你跪在地上玩彈子時,長褲子破了好幾個洞。我押著你走在我前麵,和我一起回家,使你在朋友麵前丟臉。褲子很貴的,如果你自己花錢去買,你就會小心了!兒子,你想,這竟是做父親的人所說的話!你還記不記得,過後當我在書房裏閱讀文件,你走進來的樣子很怯懦,眼中帶著委屈。我抬頭看到你,對於你的幹擾,覺得非常不耐煩,而你在門口猶豫著。“你要幹什麼?”我大聲責問道。

你什麼也沒說,隻是很快地跑了過來,抱著我的脖子,親了我一下,而你的小胳膊,帶著藏在你心中的熱情,緊緊地摟著我,而這種熱情,即使沒有受到注意,也不會枯萎。然後你就走開了,蹬蹬蹬地上樓去了。

兒子,就在你走開之後,我手中的文件掉了下去,全身浸在一種非常難過的恐懼中,我怎麼被這種習慣弄成這樣子?那種挑毛病和申斥你的習慣——竟然當你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我給你的期望太高了。我是以我這種年齡的尺度來衡量你。當你疲倦地蜷縮在你的小床裏,我看出你還是一個小嬰兒,就好像昨天還在母親的臂彎裏。我對你的要求真是太過分了、太過分了!

卡耐基的兒子很幸運,因為他有一位雖然不是十分完美,但是卻能夠隨時檢討自己、反省自己行為的好父親。而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因為對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從而操之過急。在學校總想讓孩子考第一,在藝術特長課上想讓孩子成為最好的,當發現孩子有表現不好的地方就大發雷霆,父母缺少足夠的耐心,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夜之間突然變得完美。其實,父母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孩子的能力培養不是一蹴而就,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事情。父母過多地挑剔孩子,隻能讓孩子失去信心,感覺自己很笨,增長自卑感,不利於身心的健康發展。這樣,體驗到痛苦的不隻是孩子,還有父母。其實,父母隻要善於自我反省,孩子也會向父母學習反省精神,如果雙方都從自己的身上找缺點,那麼,孩子一定會健康成長,父母也一定會很省心。

總之,過分挑剔是有害無益的。一味地指責、挑剔孩子如何不對,隻會導致孩子不斷地犯錯誤。

挫折教育建議:

1.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

古人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能而能改,善莫大焉。”父母應該認識到,正確的東西都是從不斷地總結錯誤中得到的。孩子也是一樣,隻有不斷地從錯誤中總結學習,他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如果父母能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正確引導孩子減少犯錯誤的次數,孩子就將永葆學習的勇氣。父母應該從這句話中得到啟發:一次犯錯並不能否定下次成功。

2.對孩子要把握一個尺度。

對待孩子,父母應該把握一個尺度,這個尺度要求父母不能過分挑剔孩子。父母要看到孩子今天比昨天有進步,或這一個星期比上一個星期有進步,隻要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就應該給予孩子鼓勵。父母應該知道,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事情做好。有智慧的父母可以在一個階段內要求孩子做好一件事,或做好一件事的某個方麵就好。

3.學會將心比心。

父母可以試著問自己:“如果別人這樣對待我,我會怎麼想?”“如果別人不斷地糾正我,調整我所做的一切,我會有什麼感覺?”“如果有人告訴我,我每天做的事有一半都錯了,我會怎麼想?”可能會對那個人抱有敵意,可能會感覺自己很無能。其實,當你挑剔孩子的時候,孩子對你的感覺也是這樣。更為糟糕的是,孩子的自我感覺會變得很壞,這可能會導致很多問題發生:有的孩子會過分地依賴父母,有的孩子會反抗父母,也有孩子會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而變得自卑、畏首畏尾。

一位母親曾說:“我以前常常想幫兒子做家庭作業,有時候我會從他手中搶過鉛筆,擦去他的書寫錯誤,想想看,還有什麼其他方法能夠更有效地打擊他的自信心呢?”所以,麵對孩子,要學會將心比心,這樣對孩子就會少一些挑剔。

4.學會使用正向思維。

有這樣一位母親,她的詞彙中很少有“不要”兩個字,她總是告訴孩子要做什麼,而不是不要做什麼,如果孩子在沙發上跳個不停,她會說:“你想不想到外麵去跳一陣子或者跑一陣子啊?”這種思維方式不是一下子能形成的,開始時,可能要在事後才想起來,比如,剛才應該問問孩子是不是想在紙上畫畫,而不是告訴他不要在桌上畫畫,但是,一旦養成了這個習慣,每天與孩子交往的基調就從否定變成了肯定,而每個人都會感到愉快得多。這就是正向思維。

5.不要對孩子一味讚賞。

有的父母會走極端,為了鼓勵孩子,事無巨細都大加讚賞,有時候反而會弄巧成拙。有教育專說,習慣於受父母稱讚的孩子,做事往往不是為了讓自己滿意,而是為了博得他人的讚賞。這些孩子即使做日常家務,也期望別人的稱讚,沒有人讚賞似乎就難以把事情做好。另外,讚賞多了就容易增長孩子的傲慢心,也顯得父母很虛偽。所以,對孩子的評價要實事求是,既不要誇大其詞,也不要指責挑剔。

告訴孩子,你能行

教育孩子的奧秘就在於父母心靈深處是堅信孩子“行”還是“不行”,如果堅信孩子“行”,哪怕孩子智商低,身體有殘疾,也不會覺得沒有出路!

在人的一生中,誰能保證不會遇到挫折呢?成人在生活、工作、事業中都會遇到挫折,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失敗。失敗是孩子的權利,每個人都是在失敗中成長的,由不完美走向完美,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父母隻有對孩子真正放手,孩子才能獲得更多實踐體驗的機會。因為,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智慧的引導,而絕不是無原則的溺愛。引導孩子麵對解決困難的方法吧,告訴孩子:“你能行。”不要總是替孩子解決困難。

事實上,教育孩子的奧秘就在於父母心靈深處是堅信孩子“行”還是“不行”,如果堅信孩子“行”,哪怕孩子智商低,身體有殘疾,也不會覺得沒有出路!

一個對超常兒童非常有研究的美國專家到一所學校去考察。一位班主任老師說:“先生,您能不能幫我把班裏智力超常的學生挑出來?”專家爽快地答應了,然後自信地用手在學生中指點起來:“你,你,你……”

被指到的孩子眼睛一亮,發瘋似地跑回家:“媽媽,媽媽,美國專家說我是神童!”母親半信半疑地找到老師。“一點不錯,的確是美國專家說的。”孩子的老師也這麼說。母親仿佛吃了一顆定心丸,不再焦慮,不再指責。

從此,這些孩子的環境變了,同學個個羨慕,老師備加關懷,家長逢人就誇,他們一下子都到了“行”的教育世界,一個個飛速地向前發展。

一年後,專家再次光臨學校,詢問:“那幾個孩子的情況怎麼樣?”班主任回答:“好極了!”接著班主任又問道:“先生,我感到很驚訝,您來之前他們都隻是普普通通的學生,可經您一指點,一個個都變了,請問您有什麼訣竅,能夠判斷得如此準確?”

專家微笑著說:“沒有任何訣竅,隨便指指而已。”班主任頓時目瞪口呆。

這個故事給人一個深刻的啟示:當大家都堅信一個人“行”的時候,他就真的能“行”。所以,即使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應該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讚美他,為他而自豪。這才是孩子成才的根本!

“信任孩子!”這是美國教育家對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秘的概括。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誡人們要“相信兒童,解放兒童”,其中也把“相信孩子”放在了首位。這裏的“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就是堅信孩子一定“行”。

有一個愛拉小提琴的男孩,每天吱吱喳喳地拉,每個人都忍受不了他的嘈雜的聲音,甚至連他的家人都不願多理會他。他覺得自己失敗極了,於是,他隻有跑到後山,麵對著花花草草時,他才有繼續拉的勇氣。

有一天,出現了一個老人,安靜地聽他拉完後,開始為他鼓掌,小男孩興奮極了。老人說:“我是聾子,但我能感受到你在用心拉,你拉得很好!”聽到老人的話,男孩開心極了。

對孩子說一句“你能行”,表達了對孩子的認同、尊重、信任和賞識,這就能很好地滿足孩子被認同、被尊重、被信任和被賞識的心理需求,孩子會因此而歡欣鼓舞,振奮精神,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同時,這句話也能幫孩子形成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讓他不畏困難,勇於挑戰。

自信是孩子成長與成功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心理品質。孩子自信心的樹立是從幼兒時期就開始的。擁有自信心的孩子是幸運的,因為他有能力展翅飛向天邊;而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則需要父母用心去鼓勵,去啟發,才能為他指出一條通往光明人生的大道!

告訴孩子:“你能行!”這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一條有效途徑。今天的孩子,大多都是動嘴行,動腦行,一旦動起手來就會一塌糊塗。原因很簡單,父母包辦得太多,孩子幾乎沒有動手實踐的機會。所以,父母應該給孩子足夠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同時也應該充分認識到孩子現有的能力,經常鼓勵孩子“你能行!”久而久之,也就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

動畫片《海底總動員》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對於唯一的孩子,慈愛的父親馬林一遍遍地和老師說:“我兒子鰭有傷,遊泳技術不行。”一次次地叮囑兒子:“尼莫,別去深海裏,你有傷,你不行,你以為你行,其實你不行!”

相信很多觀眾都能理解馬林的擔心,他愛他的孩子,不想再失去唯一的孩子。但是,什麼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是要教會孩子如何生存,是告訴孩子:“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無論在什麼環境中,你行,你一定行!”可馬林卻一次次地間接或直接地告訴尼莫:“你不行,你有傷!”

告訴孩子“你能行”,這句話很簡單,可是仔細想一下,作為父母,自己又做了什麼?“讓每個孩子有成功的體驗!”這是很多父母所熟悉的一句話。可是,這樣的話又在自己的大腦裏轉過幾回?做父母的有沒有仔細考慮呢?

一個5歲男孩第一次穿上冰鞋,他和別的孩子一樣站不穩,不停地摔跤。出於本能,母親伸手就去扶他。可是,幾圈下來,父親就開始阻止母親的介入。於是,這對父母滿不在乎地站在兩邊,男孩來回練習找他們。

當男孩艱難地走過來,父母就熱情地鼓勵他。母親最初的擔心在兒子一次次頑強地爬起來後漸漸消失。母親欣慰地看到,第一次學習,兒子就能自己滑了!而且,母親還驚奇地發現,兒子的興趣十足,當教練讓他一次次師範新動作後,兒子就那麼神奇地快速學會每一個新動作。

這位母親總結後發現,孩子的父親和教練一直在告訴兒子:“你行,你一定行。”不是用言語,是用行動。他們在實踐“讓孩子有成功的體驗!”

其實,人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是怎麼讓它表現出來。作為父母,應該用自己的行動讓孩子知道:你行,你一定行!

一句“你能行”,就能讓孩子有充分施展拳腳的空間,讓他在體驗成功中樹立起自信心,這將是他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一句“你能行”,真的可以改變孩子一生。孩子就是這樣,告訴他能行,他就能行;說他不行,他行也不行。孩子需要的是能為他喝彩的觀眾,你為他雀躍,他就會給你驚喜,你說他不行,不如他人,他就會證明自己真的很笨。

天下的孩子相貌不同,性格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渴望聽到喝彩。作為父母,又何必吝嗇簡單的一句“孩子,你能行”呢?

挫折教育建議:

1.改變教育孩子的態度。

教育孩子,首先需要父母改變自己的態度。麵對所謂的“不爭氣”的孩子,父母不要對孩子說:“你真笨!”“不開竅!”等消極的話,因為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用同樣的話與父母對抗:“別說了,我笨死了,行了吧!真煩死了!”

一位母親在意識到這個問題後,就改變了自己的態度。當她的孩子做錯作業時,她不再是簡單粗暴地批評孩子,二是盡量提他的優點,告訴孩子解題的思路等等。漸漸地,她發現孩子越來越讓她省心了,因為孩子進步很快,與她的關係也日漸融洽起來。

2.不要對孩子表現出憐憫之心。

孩子遇到失敗時,父母應該幫孩子樹立自信心,應該對孩子說安慰和鼓勵的話,但是,父母一定不要對孩子過多地表現出你的憐憫之心。否則,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更加可憐,更加難過,從而不容易樹立起自信心。

3.真心表揚你的孩子。

當父母需要表揚孩子時,一定要發自內心地針對他的具體表現表揚他。比如:“你今天的作業寫得真仔細,尤其是還做得特別快而且也沒有錯誤,我真為你的進步感到驕傲!”“在今天的賽場上,我看到你在最後衝刺時,已經非常累了,但你還是堅持了下來,並獲得了名次,孩子,你真棒!”

如果父母沒有發自內心地表揚孩子,那麼,對孩子的所有的表揚都是假的,表揚孩子的目的就不會達到。所以,不管孩子是否優秀,父母都應該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然後真心去表揚孩子。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看法

對於不善言辭的孩子,父母要為他樹立起想表達的自信心。不要著急打斷孩子,剝奪他說話的機會。

很多父母說:“我家的孩子鬱悶、不開朗,不知道他想要說什麼,我感到很為難。”經過了解,才發現真正的原因在父母自身。在這些父母當中,有不少在孩子講話時,常常會不耐煩地責怪孩子說:“你想說什麼?給我痛快點兒。”

這些父母雖然是要求孩子“說話清楚些”,但這種想法往往卻起到相反的效果。性格不開朗的孩子說話不清楚,尤其是與別人接觸時更為緊張。在這時候,父母施加壓力說“你說清楚些”,孩子就會越發變得縮手縮腳起來。

父母要注意鼓勵孩子的表達自我,盡量給孩子表達自我的機會,讓他盡情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樣也非常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日本有一年一度的棒球比賽傳統,這個比賽對於參加比賽的孩子和家庭來說,這都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日子。藤田武進今年要代表犁田小學參賽,父親藤田洪一決定明天帶領全家人都去比賽現場為武進加油。

第二天早晨,父親就把全家人都叫醒了,催促大家趕緊收拾行裝去看武進的比賽。武進有一個妹妹名叫香,她一點都不喜歡棒球,她感興趣的是柔道。出發前,香對大家說:“我不想去!”父親聽了非常生氣,對香大發脾氣。最後,無奈的香還是勉強去了,可從比賽開始至到結束回家,香一直悶悶不樂,跟大家也不說話。其實,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可是誰也不敢冒犯父親大人的威嚴。

於是,父親藤田洪一開始反省自己。第二天,當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早飯時,藤田洪一平生第一次對孩子說抱歉,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表示自己不應該強行讓香觀看她不喜歡的運動。香聽了父親的話後,感覺到了從未有過的輕鬆,變得開朗、高興起來。全家人也一起在餐桌前暢所欲言。武進說:“我根本不想去打棒球,我更願意去參加學校的射擊隊或劃艇隊,可父親老強迫我去。”香說:“我喜歡穿粉色的裙子,可父親卻總是說綠色的好看。”藤田的太太也說:“我喜歡吃清蒸魚,可你總是嚷嚷著炸魚片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