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娘子軍》真的成了鄭小群的精神食糧。他不吃蝦醬,當然也不會動杜炳成的鹹菜。南鄉的地瓜滿足供應時,他不從家裏拿一粒玉米。等到南鄉的地瓜窖子也貯存不住地瓜,新的玉米播種之後,鄭小群才發現,他一冬一春光吃地瓜,不吃玉米,胃已經被地瓜燒壞了,火燒火燎的感覺時常從肚子深處升起來,直衝口腔,再涼的清水也澆不回去。幸虧有了《紅色娘子軍》,讓他在身體的痛苦中,享受到精神安慰,淘金的日子因此有了陽光雨露,禾苗茁壯。他下了班隻要不拉墜琴,就看《紅色娘子軍》劇照。他癡情的樣子,連砸砂工老華也注意到了。
老華每天無聲地來去,隻有胡剛老婆露出鮮紅的牙齦,才能引他發笑,他不大會關心別人的事情。他看鄭小群每天捧著一張報紙,看那些演戲的照片,忍不住說了一句話,有一些毫不掩飾的蔑視意味:
“有什麼看頭?”
鄭小群有一些慌亂,說:“像飛起來一樣。”
他擎起報紙,讓老華看一排空中劈叉排成“一”字的大腿。老華不屑地瞥一眼,說:
“那是假的。”
分明是熱地方的女兵穿了褲衩嘛,女兵們像朱萍兒卷了褲腿,水洗了兩條長腿,真真切切,鄭小群不相信,在一個夥房裏吃飯,跟朱桂美一起來去的美人兒會是假的。老華告訴他,照相的蹲在台子底下,架起機器,兩眼盯著,專等女兵劈叉的時候往上照,女兵根本跳不到那麼高。鄭小群不服氣,想起了中國功夫,問老華:
“那麼飛簷走壁是不是真的?”
老華用東北人比較純正的普通話解釋,省略了多餘的拖腔,他說:“飛簷走壁是假的,刀槍不入是真的。”
難得老華對胡剛老婆之外的人還有興趣說話,他一口氣說,穿褲衩的女兵做不到刀槍不入,女人當兵,穿了鎧甲也不能刀槍不入。古時候皇帝訓練女兵,讓女兵穿前麵帶口的褲子,比穿褲衩更容易擊中。更古的時候,皇帝讓女兵穿了裙子操練,女兵的裙子被風卷起來,能把槍刀纏住,女兵發笑,大將軍下令砍了妃子的頭,繼續操練,皇帝的女兵仍然不能刀槍不入。自古至今,刀槍不入的兵隻有和尚。少林寺和尚持一根棍棒練武,棍棒一把粗打在身上,棍棒打斷了,皮肉不傷。功夫最差的和尚打不出山門,從院溝裏爬出來,他隻要不還俗,仍然能做到刀槍不入。他要是還了俗,留起頭發,一吃肉就完蛋了。歸根到底,刀槍不入就是一門童子功。有一種佳肴名叫童子雞,每一隻都不足一斤。民間俗語“斤雞叫”,至理名言,小公雞長到一斤,就開始啼明,它一叫,就不是童子雞了,質量大跌,像和尚還俗吃了肉一樣,要想刀槍不入,得下輩子投胎轉生,再當和尚。說到這裏,老華優雅地把手擺一擺,轉過身慢慢地走了,腳步輕得沒有一點聲音。他穿黑色布鞋,白塑料底纖塵不染,引人注目,兩隻手在身體兩邊張開擺動,像水生植物的根須,蒼白搖曳。鄭小群第一次聽老華說這麼多話,有氣勢又有文化。他不敢說老華的話是對是錯,不過,老華的文化,不像杜炳成的文化那樣叫人害怕,令人慚愧,它令人迷惑,發人思索,像南鄉的土地藏了金子,又藏了好泥,能供人淘金蓋起個大屋子開會,能燒製不漏水的瓦罐,你不知道它為什麼會如此博奧複雜。或許像朱萍兒跟她的哥哥不穿衣服躺在炕上的秘密一樣,老華之秘,深藏了人性的浩渺幽僻,可惜他身邊沒有個口沒遮攔的朱桂美陪襯,泄露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