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環衛鐵人”徐洪霞(1 / 3)

“環衛鐵人”徐洪霞

紀實

作者:潘順梅

鐵人,不單單是一個稱謂,更是過硬作風和奉獻精神的經典集合。在產生了鐵人王進喜的大慶油田,新鐵人不斷成長,他們前行的足跡,覆風霜雨雪,映日光月華,深積人生意蘊。

——題記

體育館內,燈光炫亮,鮮花競放,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體育館外,春光明媚,暖風和煦,綠意盈盈的白楊綠柳裝扮著油田,為一場盛會注入勃勃生機。

這是2012年5月8日,大慶油田礦區事業服務部在大慶龍南體育館舉辦“雙標”頒獎大會。隆重的大會上,榮獲201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徐紅霞,被大慶油田授予“環衛鐵人”的光榮稱號。而在此之前,徐洪霞已經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黑龍江省勞動模範、石油工業用戶滿意服務明星、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大慶油田“功勳員工”“新時期五大標兵”、大慶市“十佳城市美容師”、大慶市十五期間有影響人物、大慶油田優秀共產黨員標兵、大慶市委及人民政府“二次創業”先進人物等殊榮,沉甸甸的榮譽,星月一樣閃耀著一個勞動模範的熠熠光輝。徐洪霞,20年如一日,以帚為筆在大慶油田的大地上,畫出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比男人還能幹的女人

2007年3月28日那場罕見的大雪,注定讓人難忘。

萬籟俱寂的深夜,飛雪洋洋灑灑,連成巨大的紗網罩下來,鋪滿寂靜的樓區,頃刻間,讓剛剛有一絲春意的油田又回到了冰雪世界。因為雪的映襯,暗夜裏的八百坰小區呈現出朦朧的光亮。大雪越下越猛,已將有些樓房的單元門堵上了。風雪彌漫中,一個人急匆匆地走在小區的路上,踩出的腳印,不一會兒就被大雪覆蓋了。她是徐洪霞,是大慶油田礦區事業服務部物業二公司八百坰分公司八區客服部的環衛工,夜半趕來清掃分擔區。

徐洪霞掃著腳下的雪,生怕弄出聲音影響熟睡中的居民們。她先用掃帚輕輕地把單元門前清掃出來,再把樓前路和小區支路清出小道,然後一步步擴寬清理。長長的竹掃帚劃過厚厚的積雪,發出低啞的“沙沙”聲,她努力把掃雪的聲音控製到最小。盡管未被踩實的雪用寬鐵鏟推會清理得更快些,但她沒有使用。

雪花依然鋪天蓋地地飄落,把徐洪霞清掃出的那部分路又覆蓋了。夜色中,徐洪霞頭上冒著熱氣,望著沒有停歇意思的大雪,心裏和手上湧動著力量:不管多麼厚的雪,也要及時清理幹淨。

落雪無聲,未被驚擾的人們依然酣夢香甜,全然不覺夢鄉以外的這些細節。

“雪下人動,人動雪清。”這是油田的環衛標準。那還是很早以前,每當天氣預報有大雪,徐洪霞幹脆在辦公室長椅上將就睡一會兒,等著去掃雪。一次次這樣做,被領導發現了,心疼她太辛苦,就在更衣室裏安放了值班床,以後再有大雪,徐洪霞就住在值班室,等雪見小了,趕緊去掃雪。雖然沒有一次不是掃得滿身大汗,腰酸手軟,但每當雪後看到人們走在幹淨的路上,那輕鬆的腳步和愉快的神情,徐洪霞都覺得這是對自己和同事們的最大讚許,打心裏感到辛苦是值得的。

眼下,徐洪霞已經奔向同事的分擔區。“徐姐,你咋又起這麼早啊?”同事小王甩了甩發酸的手,望著風雪中的徐洪霞說。她知道,徐洪霞已經幹完了負責的分擔區了。每當大雪降臨,對環衛工來說都像是一場戰鬥。此刻這個特別的雪夜,徐洪霞和姐妹們顧不得其他,和大雪較著勁。雪一直在下,她們就一直掃著……當黎明的曙光照亮晴空,八百坰鬆林小區八區九區30多棟樓的居民們看到眼前的情景,無不感慨:“這麼大的雪,清掃得真是太及時了!”在連續兩天的緊張清雪中,徐洪霞和環衛姐妹們奮戰了30多個小時,徐洪霞隻睡了4個小時。“幾天幾夜不睡覺算不了什麼,流幾身汗也算不了什麼,隻要把國家建設好,幸福在後頭。”望著雪後初晴的油田,想起鐵人的話,徐洪霞欣慰地笑了。

“以風為令,以雨為令,以雪為令”,是大慶油田礦區服務事業部的服務準則。這“三令”像旗幟一樣紮根在徐洪霞的心裏,旗幟引領到哪裏,她的工作絕不含糊地做到哪裏。回想當初麵對“苛刻”的“三令”,環衛工們議論紛紛:“老天要刮風下雨,那哪有準兒啊?太難做到了!”徐洪霞也覺得這對環衛工的確是個不小的挑戰。但作為班長,如果自己首先畏難退縮,還怎麼帶動大家執行好“三令”呢?“沒有更好的辦法,自己的行動才是最好的思想工作!”就這樣,徐洪霞開始了“跟著天”幹活,就是根據不同的天氣情況,采取不同的清掃方式。如果是風天,徐洪霞就帶上自己發明的專用鉤子和垃圾袋,去撿外邊刮進小區的漂浮物和其他雜物;如果是雨天,必須盡早清理排雨箅子,保證積水順暢地流到排雨井裏;如果是雪天,就選擇最佳時機開始清掃……徐洪霞身體力行,讓同事們看在眼裏,不僅學到了操作方法,也提高了認識:全心全意為居民服務,讓魅力大慶保持國家級衛生城市的榮譽,風、雨、雪不僅是命令,更是環衛工人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2008年,徐洪霞所在的環衛班被命名為“徐洪霞環衛班”。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班裏當班長,徐洪霞深感榮譽的崇高和肩上擔子的分量,更是時時處處盡心盡力,想在前麵,做在前麵。徐洪霞把手機設定了與眾不同的鬧鈴,每隔幾個小時就會響起:冬天淩晨1點、3點;夏天淩晨4點。這樣一來,無論是刮風還是下雨下雪,徐洪霞都能及時觀望窗外,知道戶外情況,以便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就像“3.28”之夜,當徐洪霞的手機鬧鈴第一次響起時,困倦中她望向窗外,隻見鵝毛大雪紛飛飄落,她舒展一下身體,真想多躺一會兒啊。但是“雪令”映在腦海,她毅然走出了溫暖的家。經常這樣深更半夜去工作,有人難以理解。可徐洪霞依然一如既往地這樣做。那是一份責任,已經成為職業習慣,融入她的血液中。

徐洪霞的這種責任感,源自那份感恩之情。

1992年6月3日,徐洪霞生命中一個黑暗的日子。這一天,做司鑽的丈夫在崗位上殉職,撇下27歲的她和剛過周歲的雙胞胎兒女。人生的颶風狂瀾卷走了一個四口之家的和美幸福。生活的突變,讓徐洪霞頃刻間從幸福的天地墜入萬丈深淵。在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中,徐洪霞還要麵對今後生活的巨大壓力:沒有經濟來源,兩個孩子還小。無法想象的未來,她覺得天塌地陷。

被厄運擊倒的徐洪霞,看著一雙兒女,絕望中生出帶著孩子隨丈夫而去的念頭。就在徐洪霞萬念俱灰的時刻,組織根據實際情況,就近安排徐洪霞做了環衛工人,還特別關照徐洪霞,可以在家把兩個孩子帶到3歲再正式上班,期間工資照發。組織的關懷與幫助像春風一樣,溫暖撫慰了一顆絕望的心,點亮了徐洪霞堅強活下去的希望之光。她熱淚漣漣,感受著親人般的溫情和關愛。有了工作,徐洪霞可以自食其力撫養兒女。風雨飄搖的小家有了“大家”遮風擋雨,徐洪霞柔弱的內心漸漸生出堅強的力量。麵對組織如山一樣深重的恩情,她倍加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同時也有了報答組織和所有好心人的想法。

徐洪霞沒有在家休假帶孩子,而是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走上了工作崗位。1992年10月1日,一個讓徐洪霞銘記終生的日子,這是徐洪霞第一天上班的日子。這個從長白山區走出的農家女子,在遭受了人生重大不幸之後,成為了大慶石油隊伍中的一分子,一名正式的油田職工。

10月1日,是共和國的生日,也是徐洪霞新生活的開端。清早,趁兩個孩子還在熟睡,徐洪霞就悄悄離開家直奔分擔區。一陣忙碌終於完成了清掃工作,滿身大汗的徐洪霞小跑著回到家。打開房門,隻見兩個孩子從床上掉到了地上,啞著嗓子還在哭著,兒子的嘴和鼻子磕出了血,徐洪霞抱起孩子心疼得淚流不止……從那以後,為了防備孩子再掉到地上,上班前徐洪霞就把兩個孩子用背帶拴在床頭,把被子掖在床墊下麵,再把餅幹放在孩子們能抓到的地方。可是每次下班回來,看到的不是孩子們正哇哇大哭,就是孩子臉上掛著淚痕在尿濕的被窩裏又睡著了,這情景讓徐洪霞揪心、難過。哪有母親不疼愛孩子的?可“組織照顧得夠多了,不能為了自己的事再給組織添麻煩了”,徐洪霞默默地承受著,一次又一次咬著牙,把孩子們綁在床頭。

一個女人柔弱的肩膀,獨自承擔生活和工作兩副擔子,做起來真是太難太難。在人生的困苦與磨難麵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作為。對於徐洪霞來說,麵對生活,她的內心越來越堅強,精神越來越飽滿。徐洪霞一次次告誡自己,再難再苦也要挺住!

一天早上,徐洪霞被鈴聲叫醒,感覺渾身酸痛,還不住地咳嗽。她硬撐著來到分擔區,清掃完趕到環衛班,準備安排全班的工作。沒有想到的是,班裏的許多姐妹都和她的身體狀況相同,原來大家都患上了流感。看著這麼多生病的姐妹,徐洪霞心疼啊,給大家放了假,還叮囑她們一定要到醫院抓緊治療。等生病的姐妹們都回去後,徐洪霞拿起掃帚向樓區走去。她掃了一棟樓又一棟樓,一連掃了二十幾個人的分擔區,發著燒加上勞累過度,徐洪霞隻覺得眼前一黑,就暈倒在小區的路上……單位領導得知後趕緊送她到了醫院,一量體溫,38.5℃,醫生診斷是肺炎,要求她住院治療。一聽說要住院,徐洪霞急了:“大家都病了,我要是住院了工作咋辦?我不能住院!”病弱的徐洪霞懇求醫生和領導,帶著藥品回來了。就這樣,徐洪霞白天堅持工作,晚上打點滴,成了誰也擋不住的“拚命三郎”。

風霜雨雪,不同的季節,是大自然賜予的多姿多彩的景色。而對於環衛工來說,每一季都要麵對美麗以外的考驗。

秋霜驅散了枝頭疏落的黃葉,很快又到了滴水成冰的季節。樓區前麵路上一大片冰,遠遠望去,像躺倒的一麵大鏡子,在太陽下泛著冰冷的光。結成這片8米多長4米多寬的冰,是因為5-1號樓前的馬葫蘆返水了。徐洪霞得知後趕緊用自行車馱著清掃工具來到現場。她知道,冬季維修任務重,維修工又少,如果不及時清理,不僅小區保潔達不到標準,也給大家出行帶來不便,萬一有人摔傷那可不行。寒冬臘月,冷風嗖嗖地往脖子裏、袖口裏鑽。厚厚的冰不好清,大錘砸到冰麵上,震得雙臂發麻,冰渣四處飛濺,崩到臉上生疼生疼的。冰層又薄厚不等,一些冰上有雪的地方大錘使不上勁兒,徐洪霞就用尖鎬刨,冰薄的地方再換扁鏟戧。徐洪霞睫毛上結著冰霜,臉上被崩起的冰渣割開了小口子,掄大鎬時間太長了,震裂了雙手虎口。去買菜回來的張大娘,看著徐洪霞還在不停地幹,心疼地說:“快歇歇吧,你咋比男人還能幹呢!”

徐洪霞幹起活來從不惜力,不分分內分外。八百坰八區一隅,綠樹掩映間有一個抽油機,是杏1-4-610井,日夜不停地擺動著,為大慶油田年產4000萬噸盡著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注目每天為小區居民忙碌大事小情的物業人。它所處的位置是商服、飯店的後街,經常有人往這裏倒垃圾,雨季時路麵泥濘,徐洪霞就主動承擔起清理這裏的工作。她常自豪而風趣地指著編號為4000的胸牌說:“多巧啊,能為這口井的清潔盡一份力,也算為油田4000萬噸穩產做貢獻了!”

在環衛班31位姐妹中,誰都知道班長“老徐”髒活累活搶在前,幹活更是有股“虎”勁兒。一次,樓區一個雨排箅子壞了,五六十斤重的殘破箅子斜卡在雨排井裏。徐洪霞用鐵鍬別著往外撬,因為用力過猛鐵鍬把兒都斷了。和徐洪霞親如姐妹的環衛工劉亞賢拍著她的後背提醒她說:“咋又這麼‘虎’了,小心你的後背呀!”徐洪霞會意地說了聲“沒事兒”,卻依然沒有停下。她忘了上次由於用力過猛後背肌肉拉傷,疼得動不了,隻好上醫院。醫生嚴肅地說,如果還這麼猛幹,落下病根遭罪的可是你自己!醫生中肯地勸告她:“如果你要搬一百斤的重物,就分三次拿,這樣不會累傷身體,不是很好嗎?”醫生的話徐洪霞認真聽了,也用心記了,可一忙起來就忘到九霄雲外了。

八百坰樓區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周圍許多環境設施已跟不上生活發展的需要,連帶出的問題也比較複雜。4-3號樓緊挨著市場,多年前修建的市場沒有上下水設施,商販們丟棄大量生活垃圾,汙水甚至糞便都倒進垃圾桶,夏天臭氣熏天,冬天汙水成冰,曾在2個月裏累走3名環衛工,衛生狀況一直不盡如人意,附近住戶意見很大。徐洪霞想,隻要是轄區內,絕不能讓住戶因為環境衛生說一個“不”字。於是她找到領導,主動承擔起了這棟樓的環衛工作。

這麼髒亂差的地方從哪兒幹起呢?徐洪霞也感到棘手。困難麵前徐洪霞想到了領導常說的鐵人那句名言:“有了困難怎麼辦?這就像打仗一樣,隻能進,不能退;隻能上,不能等!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徐洪霞很快就理清了整治順序。她首先從外部入手,清理灌木叢裏的雜物。徐洪霞自己製作了“便捷式鐵摟子”:在木棍上綁上鐵絲,再把鐵絲窩成鉤狀,摟起雜物既方便又容易。這座樓的四周,隻要是犄角旮旯就有大小便,徐洪霞先把糞便汙物徹底清理幹淨,再運些土把低窪處填平。10月份的天氣本來已經很涼爽了,可徐洪霞每天都幹得大汗淋漓,半個月後,4-3號樓的外麵及周邊終於有了新的模樣。

第一步整理初見成效,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住在這棟樓的一位退休職工嫌垃圾桶離自家窗口近,開窗戶有臭味,便把垃圾桶推到離他家50米以外的樓頭。按照物業部門統一規定,每棟樓的移動垃圾桶是按要求固定位置擺放的,垃圾桶移走了,離垃圾桶遠的住戶扔垃圾不方便,個別住戶就把垃圾扔在原來放垃圾桶的位置。再去清掃時,徐洪霞就把垃圾桶搬回來,可是第二天那位退休職工又把垃圾桶推走了。幾次三番,徐洪霞沒去和他理論,每天就把垃圾桶推到原來的位置,裝上垃圾後再推回到50米外的地方,然後把這個能“走來走去”的垃圾桶擦洗幹淨,消毒除味。時間一天天過去,細心的居民看到徐洪霞每天這麼辛苦地推來推去還毫無怨言,終於不忍心了,就有人勸那位退休職工,讓他同意把垃圾桶放回原位。其實,這位老師傅咋能看不到這一切呢?人心都是肉長的,便主動將挪走的垃圾桶又推回到了原位。

樓外環境有了起色,徐洪霞又開始清理樓道內。這棟樓裏實在是太髒了,從單元門到住戶家門貼滿了各色小廣告,樓道牆壁上是淘氣的孩子亂寫亂畫的筆跡,牆角結滿了蜘蛛網。小廣告最難處理,徐洪霞用刀片小心翼翼地清刮,以免弄壞住戶的防盜門,然後用刷子蘸著洗衣粉水刷洗每一扇門。一棟樓裏住著幾十戶人家,她一戶戶一點點地清潔著。隨後開始整理樓道牆壁衛生,她用拖布杆綁個小笤帚,將樓道頂棚上的灰塵和蜘蛛網掃下來,用橡皮和洗衣粉水擦拭牆上的汙垢。樓梯扶手擦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看見油漆本色。最後徹底擦洗樓道地麵的汙漬,還原水泥麵的光潔……一個半月過去了,4-3號樓終於換了新顏,居民們目睹著樓裏的變化,知道這是那位穿“石油紅”工裝的環衛工多日來的勞動成果。住在樓裏20多年的單大娘說:“這姑娘可太能幹了!把樓道裏收拾得真幹淨,住著心裏都敞亮啊!”

徐洪霞實實在在地幹活,實實在在地為住戶著想,聽到這樣的話,總是憨厚地一笑。

一天,徐洪霞正在仔細清掃樓道,掃了一層又一層,忙碌中一不小心把腳崴了,腳一挨地就鑽心地疼。這可怎麼辦?徐洪霞輕輕活動一下腳,還是不敢動,這才感到問題的嚴重性。說什麼也要趕在居民下班前把樓道掃幹淨啊,徐洪霞踮起受傷的腳,手扶牆,一點一點地掃。平時半個小時就能幹完的活兒,這回她用了一個多小時。徐洪霞抹了一把臉上的汗,發現汗水已經濕透了衣服。恰好這時領導下來檢查,發現徐洪霞臉色煞白,得知情況後趕緊把她送到了醫院,拍片發現徐洪霞的腳踝骨骨折了。醫生給徐洪霞打了石膏,囑咐她一定要休息三個月。三個月?徐洪霞急了,自己的活兒幹不了就得別人替,這怎麼行啊!但不能動的腳讓徐洪霞隻能幹著急。徐洪霞勉強休息了一個月,就去醫院拆石膏。醫生驚愕地看著她:“傷筋動骨一百天!骨頭還沒長好,如果再折了,可就不是打三個月石膏的事兒了!”不拆就不拆,徐洪霞回去後一瘸一拐地上班了。

大掃帚不方便使,徐洪霞就一手提著垃圾袋,一手掄著小笤帚,慢慢地把地上的紙片兒、煙頭兒撿起來,每掃一下,徐洪霞都要付出超常的力氣。在打著石膏工作的日子裏,徐洪霞的工裝一次次被汗溻濕,又一次次被風吹幹,而她負責的分擔區,在各級檢查中依然排名在前,又一次讓人們看到“比男人還能幹的女人”到底有多能幹!

小區大文章

也許在一般人眼裏,一個普通的環衛工作,就是簡單地掃掃擦擦、拾拾撿撿,還能做出什麼大名堂?礦區服務,就是為千家萬戶過日子服務。正是這些大大小小、七零八碎的工作,組成物業管理的重要部分,有力地支撐著大慶油田新時期的“大民生”概念。

鐵人說過:“有了好作風,就能把隊伍練得頂住風浪,能打硬仗,能打勝仗。”徐洪霞環衛班的31個人都是女性,而且大多是再就業人員,情況各不相同,而環衛工作的性質又是分散的,因此,必須培養隊伍的好作風。“理念早課”,不僅使環衛姐妹聚在一起溝通交流,也成為班組共同學習、不斷積澱文化底蘊的公開課,讓“創建百年油田、構建和諧示範礦區”和“打造社區溫馨和諧之家”銘刻在每個人的心中,也讓“前線找油找氣有功,後方服務奉獻光榮”的理念不斷落實。“理念早課”針對的都是具體問題,所以才能對實際工作有的放矢地做出解讀。今天的早課可能是“怎樣理解合心、合力、合智的‘三合’文化內涵”,明天可能是強化“勤奮工作、勤於思考、勤儉律己的‘三勤’功課”,後天可能是“以怎樣的方式與住戶溝通和用什麼樣態度對待住戶”等等,由虛到實,從點到麵,涉及的內容深廣寬泛。

有了完善的精神準備,麵對現實問題時就會有好的方法和好的心態。一次,徐洪霞正在清理垃圾,一個年輕女子隨手把垃圾散扔在地上,一位大娘見了就說:“你看她們清掃工多不容易啊!這樓裏樓外收拾得多幹淨!”年輕女子卻說:“她不就是幹這個的嘛,不然不就失業了嗎?”麵對這樣的行為和態度,徐洪霞雖然心生瞬間的不悅,但她沒有氣惱。她知道,要讓思想發生轉變是要有過程的,需要用溫和的語言勸說,用行動去感化。因為在她心中,住戶就是上帝。

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自然以不同的視角認識事物。樓區保潔關乎的似乎是居民的生活瑣事,其實也關乎油田發展的大事,安居才能樂業。有了高瞻的眼界,就要具體到實際工作中去。

徐洪霞發現大家的工作量大致差不多,可幹得卻是有快有慢,有好有壞,細心觀察發覺與每個人的用心程度有關,也存在方法的問題。根據多年來的經驗,徐洪霞思考著,如果有個統一的清掃標準,操作起來會更好。隻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徐洪霞編起標準來有些困難,但她知道怎麼幹才能又快又好。於是就將先幹什麼、後幹什麼、怎麼幹一一記錄下來,然後請來有關人員和環衛工們共同商議,群策群力,終於將朗朗上口的《清掃經》編寫出來。《清掃經》讓大家更明確了自己的職責,使涉及到的戶外綠地、小區路麵,到樓道、扶手、奶箱、報箱、玻璃、窗台等所有環節,都能在最短的時間裏達到最優的保潔效果。環衛姐妹們說,按照清掃口訣操作真是太方便了。與此同時,徐洪霞還探索出“掛、掃、簽、擦、清、拖、查”的樓道保潔“七步操作法”,把自己多年的工作實踐總結概括為“四字規則”,具體在“勤、精、細、情”上下功夫,把人們認為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賦予“含金量”。

徐洪霞在農村出生長大,幹過許多大田勞動。她聰明有智慧,善悟道理,知道幹什麼都有竅門。在徐洪霞眼裏,清潔工作包含豐富的內容,巧幹和拙幹之間有著較大的差別。她經常向姐妹們講,可別小瞧掃地這活,大有文章可做。她把自己製作的幾件“寶物”拿來推薦給大家:一個是“積水推”。是把廢棄的地毯頭、線腳墊剪成寬條,固定在長方形的木板上,再安個拖布杆,一個實用靈巧的“積水推”就完成了,用它清理積水,不會像用掃帚那樣水從掃帚縫隙裏漏出去,非常方便實用。另一個是“吸塵掃帚”。是把尼龍絲袋子抽成絲,密密地綁在大掃帚上,由於尼龍絲有極強的吸附力,能把細土塵聚攏,既省力又好用,春、夏、秋三個季節都能使用。徐洪霞的小製作或小改造,讓姐妹們佩服不已,她們一起製作後都用到了實際工作中,既沒增加一分錢的成本,又省力省時,清掃效果還好。其他單位的環衛工聽說了也來取經,看到這些,徐洪霞別提多高興了,心裏滿是成就感。大家由衷地誇讚徐洪霞:“如果環衛工也評技改能手,咱徐班長準能評上!”

在工作上處處精打細算、用心琢磨,徐洪霞幹出不少名堂。笤帚是環衛工的主要工具,她算過一筆賬,每個環衛工每天累計要清掃4000多平方米,小笤帚用兩天就“禿”了,大掃帚也用不了幾天就得換新的。31名員工,一年算下來數字就驚人了。因此,每回工具發下來,徐洪霞都先用鐵絲和布帶子捆紮結實,再發給大家,用舊了還要收回來,把兩把舊笤帚拆開重新捆綁成一把新笤帚。自從推行“扁平化管理”後,單位成本越算越精細,但算得更細的還是徐洪霞,她每月初都組織大夥兒“拆拆綁綁”,又能綁出二十多把小笤帚和十多把大掃帚。這還不夠,徐洪霞繼續“挖潛”,她發現樓旁路邊有塊空地,就帶著大家平整好,在那兒種上“鐵掃把”。這樣,夏天美化了環境,冬天又得到了笤帚料,加上不斷綁出的大掃帚和利用廢舊內衣布頭綁成的拖布,一年下來,也能“綁”出兩千多元成本來。“我們收獲來的不是廢料,是勞動人們的本色,是大慶會戰的傳統,是艱苦奮鬥的作風。”這是鐵人王進喜幾十年前說的話。後來者的徐洪霞,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著大慶艱苦奮鬥的精神。

任何工作幹到極致都要動番心思,徐洪霞不斷挖掘環衛工作的內涵,又進一步拓展其外延,一切從工作出發,處處想得周全,做得周到。為了使“走動式管理”落到實處,徐洪霞在完成自己承擔的清掃任務後,夏天5點以前、冬天6點以前準時查崗,檢查樓區的清掃情況,要求絕對嚴格。一次,徐洪霞檢查樓道衛生時,給一名環衛工指出存在的問題,那位環衛工不服氣,嘟囔著發牢騷。徐洪霞沒責怪她,而是拿起抹布擦起來,邊示範邊耐心地對她說:“千萬別以為清掃工在社會上地位不高,如果我們不自重、不幹好工作,咋能讓別人尊重咱呢?”心貼心的聊天,徐洪霞了解到那位環衛工的孩子小,因為擔心孩子,所以才幹活急躁潦草。徐洪霞就經常幫她幹活,讓她有多點時間照顧孩子。徐洪霞用行動關愛姐妹們,讓友愛真情成為這個集體溫暖的主旋律。從那以後,那名環衛工有了明顯變化,工作認真踏實,再苦再累也沒有怨言,她真誠地對徐洪霞說:“徐姐,有工作你就安排吧,你說啥我都服氣!”

物業工作大部分內容都是直接麵對小區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瑣瑣碎碎、意想不到的事情多不勝數,難題也各種各樣,物業服務及時到位解決得完美,讓住戶舒心滿意,彼此間就能如春風雨露般融洽和諧。

那是一個中秋佳節的日子。一輪明月,透過枝葉婆娑的樹梢,掛在黛青色的天幕上。靜美的秋月柔光,照在八百坰小區裏,平添了祥和意味。忙碌了一天的徐洪霞正在家裏做著晚飯,電話突然響起來。打電話來的是10-16號樓一樓的住戶,他說家窗戶下的順水板成了“公廁”,臊臭熏天,窗戶都不敢開了。徐洪霞忙放下還沒做好的菜,就去找用具。看著女兒不解的目光,她拍拍女兒的臉說:“媽媽得處理一下,不然人家大過節的是啥心情啊!”說完就往外走。來到現場,徐洪霞邊勸慰氣惱的住戶,邊開始清理糞便。她又拎來熱水,用拖布仔細拖了好幾遍,直到徹底幹淨。看著徐洪霞不停地又擦又拖,那位住戶不好意思了,拉著徐洪霞的手說:“沒想到過節了你還來得這麼快,做得這麼好!剛才我態度不好,對不起了!”住戶的滿意,讓徐洪霞的心裏很熱:“沒啥,咱環衛工作就該做到位啊!”

三十多年前修建的八百坰樓區,由於當時條件所限,一些輔助設施簡陋,加上八區所處的位置較其他樓區地勢低,夏天如果遇到大雨、急雨,道路排水總不順暢。1998年的夏天雨水特別大,一場急雨瓢潑而下,在市場外麵賣瓜果的攤販們來不及收攤兒,地上擺放的水果就被急瀉的雨水推著,自東南向西北嘰裏咕嚕滾到了樓區路上,好多單元門裏灌進了水,高腰水靴都被淹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