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的祖先本是宋國的貴族,其五世祖孔父嘉因躲避宮廷禍亂,由宋奔魯,定居在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做過小官,但地位較低。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過著艱苦的生活,因此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魯國是一個禮樂之邦,比較完整地保存了西周的文化傳統。孔子自幼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後又以好禮、知禮聞名。

孔子在仕途上並不順利。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曾經周遊過許多國家。魯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季氏逐昭公,昭公逃往齊國避難。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想以尼溪封孔子,遭到齊國大夫晏嬰的反對。齊國革新派也對孔子整頓宗法等級製度的主張不滿,想加害於他,使他不得不返回魯國。魯定公初年,大夫季氏專魯國之權,其家臣陽貨又挾製季氏,國家處於“陪臣執國命”的狀況。陽貨力勸孔子出仕,孔子不仕,創辦私學,從事教育。事實上,孔子的教育事業終生不輟,即使是周遊列國之時也有弟子追隨。

魯定公八年(前502),季氏家臣陽貨作亂失敗,叛魯奔齊,孔子始出仕,由中都宰而為司空,又升為大司寇,時間約在定公九年、十年之際。大司寇主管司法,有相當的實權。孔子利用自己的職位為實現尊王忠君的社會目標做了些事情。他采取了不少伸張魯君勢力、抑止操權大夫的措施。如利用魯國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執政大夫與他們家臣的矛盾,提出削弱家臣勢力的建議,得到三家的同意。此舉名義上是削弱家臣的勢力,改變“陪臣執國命”的局麵,最終目的則在於削弱操縱國政的大夫的勢力。這就與三家的主張完全背離。因此,孔子很快為季桓子所疏遠。季桓子接受了齊國饋贈的歌妓舞女,迷戀於聲色,三日不聽朝政,孔子便毅然離開魯國,到別的國家尋找實現政治理想的機會,於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生涯。

孔子出遊,首先到了衛國。衛國與魯國情況相近,也是一個傳統的禮樂之邦,國中賢者很多,並且人口興旺,具備了富強、教化的基礎,因此孔子對衛國抱有希望。但是國君衛靈公好征戰,與孔子的德政思想相悖,孔子隻得離開衛國,前往陳國。途經宋國時,受到宋國司馬桓魋的威脅;到了陳國,也遭遇困厄。還去過蔡國,往來於陳、蔡之間,終未得誌。衛出公輒繼衛靈公即位後,孔子由陳國回到衛國,執政大夫孔文子(圉)留孔子從政,孔子欲給衛出公提出正名分的建議,但終未得到實權,無所作為。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冬,孔子返回魯國。魯國以國老待孔子,遇事多有征詢,卻未嚐聽用其言。如他舉“周公之典”來反對季康子“以田賦”。孔子便專心於古代文獻的整理工作。魯哀公十四年(前481)春,魯國西狩獲麟。傳說麟為仁獸,世無王者不會出現,而此麟出現得很不是時候,孔子非常悲傷,歎道:“吾道窮矣!”(《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同年六月,齊國陳成子(桓)弑其君。孔子再三請求魯國伐齊,討陳成子“無道”。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去世。

《論語》,語錄體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此書成於眾手。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結集完成;經由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的代代傳授,並逐漸將傳誦的孔門語錄言行記錄下來,集腋成裘;最終在戰國初年彙輯論纂以成書,因此稱為“論”。然而由於沒有固定的編者,此書也就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條語錄就是一章,若幹章合為一篇。章與章之間,篇與篇之間,沒有密切的聯係,隻是大致以類相從,有些章句還重複出現。這種情況在中國最早的一批典籍中多有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