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事寶典

藏事寶典

傳統藏族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古往今來,藏文書法傳統用的筆、墨、紙、硯與漢文書法一樣,也十分考究。製造藏紙所用的原料,都是青藏高原上的植物:白芷葉,瑞香狼毒草,“薩馬興”樹,大麻,“托木興”樹的根莖。瑞香狼毒草是製紙的最好原料,因為草質本身具有毒性,所以藏紙有久經歲月不怕蟲蛀鼠咬、不腐爛、不變色、質地堅韌、不易撕破、耐折疊、耐磨等特點。

藏紙的製作首先要采剝樹皮;其次是曬幹;第三是磨平或用小刀將粗皮剝平;第四是水煮;第五是放在石頭上用木槌敲打到泛白為止;第六是再一次水煮;第七是為了催熟加澱粉;第八是用紗布過濾整平;第九是整平後曬幹;第十是起毛的紙張打磨,整理紙張的薄厚和處理紙張的柔軟和光澤度;第十一是用小麥粉的水煮紙張並晾幹。

藏文用筆是用毛竹削製的竹筆,竹筆大都從內地輸入。鑒於藏文字體分楷體和草體,因此對筆尖切口的要求有所不同:前者偏斜向左,後者偏斜向右。常用的中型竹筆,長短約3-5寸,寬不過小指。筆尖向內一麵,燙削成烏鴉喙之狀。中縫粗細和切口大小,視所寫字體大小而定。為初學書法者便於在習字木板上圈線,還在筆杆下端靠近筆尖處刻一齒凸狀痕。這種竹筆最大的缺點是筆尖不耐久磨,用筆人需隨帶一把鋒利的小刀,以便及時修整筆尖。

藏文書法用墨同樣有別於漢地,而多采用土製墨汁。藏墨的特優原料,首推酥油燈的燈花;但其量甚少,大量使用的則是煙炱。這種製墨的煙炱,通常是用五個破底砂罐,反疊並架置於灶膛內,下麵燔鬆枝取煙,讓煙霧直通五層破罐內結炱;然後,用土膠水拌和,使之成糊狀流汁,放入碗或平底鐵皿中,用光滑木杵研擂,每天一定時間緩慢操作,6-7天後半幹成團;再摻進適量的浸泡過的杜仲水即“增光劑”重行研磨,如此反複數次,方凝成成品。用時削下一片,在清水中浸泡一些時候用溫水融化,就成墨汁。冬時的墨汁易凍,須加進一些薑汁或蓽撥汁;夏時的墨汁易臭,須加進一點冰片或藏區的特產麝香。

藏文書法傳統墨汁容器也與眾不同。曆代寺院的高僧大德和僧俗高中級官員,盛墨汁之物狀如鈴鐺或廣口葫蘆,是很精致的工藝品。貧苦僧侶和一般書寫人員隻需一支小筆和拾取一件盛墨汁的瓶或盤子即可。為使墨汁不易幹涸,同時調節竹筆所蘸墨汁,墨汁盛物內須放置一疊碎綾片或一些生絲,猶如漢地的墨盒。

西藏信箱上海的讀者來信希望了解藏餐。

西藏的傳統飲食是藏餐,旅遊者到西藏,自然要領略品嚐一番。藏餐的口味講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鹽巴和蔥蒜,不放任何辛辣的調料。藏式的進餐非常考究。主客各自坐在自己的厚墊上,前擺藏桌分開進食。藏式菜肴有糌耙、風幹肉、奶渣糕、人參果米飯、灌腸、灌肺、燉羊肉、燉羊頭等、藏式包子、油炸麵果等。下麵簡要介紹其中幾種美食。

糌粑

糌粑就是用青稞製成的炒麵,它是藏族人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幾乎都離不開糌粑。糌粑營養豐富、味香而耐饑餓。糌粑有多種吃法,既可以放入奶渣或白糖,用適量茶水或青稞酒調好,然後用食指和中指按一定方向反複攪拌均勻,用手捏成團狀食用,這種方法也稱抓糌粑;還有一種吃法叫“糌土”,將油脂、碎骨、奶渣等入鍋煮熟,然後撒糌粑,再加上鹽和幹蔥末,攪拌成糊後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