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阿裏(二)
喜馬拉雅之旅
作者:史根平
在佛教經典中曾經將一處湖泊稱為“世界江河的母親”,藏地的信徒都知道那是瑪旁雍錯。說到神山岡仁波齊,就要說到瑪旁雍錯。位於神山的東南方向,海拔4588米、麵積400多平方公裏的瑪旁雍錯是一個巨大的淡水湖,它是西藏的三大聖湖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
瑪旁雍錯,藏語意為“不可戰勝之湖”。相傳由於米拉日巴與納若本為爭奪岡底斯山在此鬥法,後來米拉日巴得勝而命名。印度教認為,凡是身體接觸到瑪旁雍錯旁邊的土地或在此湖中沐浴過的人,能洗滌一切罪惡,若飲過該湖中之水則能解脫百次輪回的罪孽,死後還能升上濕婆神的天宮內。至今印度人仍然保持對瑪旁雍錯的敬仰之情,印度著名領袖甘地的部分骨灰也撒入了瑪旁雍錯。西藏的苯教稱瑪旁雍錯為生命湖,他們認為用其水沐浴能清淨所有汙垢,消除災難惡緣,成就一切事業。瑪旁雍錯不及青海湖大,也不及納木錯的海拔高度,更不及羊卓雍湖的秀美,但她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其成為西藏眾湖之“後”。隻有你親自去了,才能真正的體會到瑪旁雍錯的浩渺與神秘,她與神山岡仁波齊同樣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與瑪旁雍錯並肩而在的還有一個湖叫拉昂錯,人們稱它為“鬼湖”。鬼湖海拔4573米,麵積70平方公裏,在瑪旁雍錯的西邊。拉昂錯一直備受冷落,很少有人去觀望它,在湖邊既沒有植物,也沒有轉經的道路,連牛、羊也不光顧,每天湖麵的風浪都很大。人們認為拉昂錯是羅刹王的主要聚集地,印度古代神話中誘拐美女斯達的九頭羅刹王就住在這湖裏。瑪旁雍錯是淡水湖,而旁邊的拉昂錯卻是一個鹹水湖。瑪旁雍錯和拉昂措分別代表光明與黑暗,不過它們之間並非是孤立的,而是通過湖底的河道相互通聯。
站在岡仁波齊腳下往對麵遠處遙望,就可以看到被稱為“聖母之山”的納木那尼峰的秀美。被稱為“神女峰”的納木那尼峰,海拔7694米,與岡仁波齊遙遙相對,兩峰間距100公裏。納木那尼峰是阿裏地區的最高峰,總麵積達200平方公裏,有6條山脊,山脊線上有數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高低排列,峽穀中傾瀉了5條巨大的冰川,冰川上布滿了冰裂縫和冰陡崖,在冬季傍晚太陽的餘輝照耀下,冰山熠熠生輝,極其壯觀,是攝影人愛等的時間段。
傍晚過後我們離開普蘭縣城,連夜向阿裏地區的行署所在地獅泉河鎮趕路。獅泉河鎮,海拔4350米,因位於獅泉河畔而得名,它還有一個蒙古名子叫“噶爾”,藏語意為“兵營帳篷”,因曆史上清政府派蒙古族將領甘登次旺率軍打退了進犯西藏的敵軍,清軍當時在此地安營紮寨,而得此名。這座高原深處的小城,在一片紅柳灘上建立起的西部高原的交通樞紐,在內地人的眼裏它不算是一個城市,充其量也隻能算一個鄉鎮,但往北到新疆的葉城,往東到西藏的日喀則,二三千公裏內都沒有比它更大的城市了。如果你在西藏阿裏的荒原上奔波了數天後,來到這裏你會感覺到了天堂。
接下來,我們的目的地是紮達縣。從獅泉河鎮出發,經過來時的巴爾兵站,向右手方向就可以進入阿裏的紮達縣。紮達縣的托林寺、紮達土林、沉寂了近千年的“古格王朝”就在此地。紮達縣的海拔高度比拉薩還要低100米,這裏氣候溫暖,農牧業發達,與普蘭有著同樣好的自然環境。
在進入紮達土林前,我已經看過無數的土林圖片,可當我親臨那真實的土林時,仍然被無聲地震撼到了。那些層次分明的皺褶和溝壑,完美的組合成酷似城堡的巍然景象,在高而平的山脊上,像巨蛇一樣在你眼前盡情地鋪開,讓你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傍晚太陽的光線下,山體是暖色的,帶有一點暗紅色,層次錯落有致,別樣的瑰麗和壯觀。紮達土林,舊時被稱為“古格亞益果瓦”,即“古格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一百多萬年前,紮達到普蘭之間是個方圓500多公裏的大湖,喜馬拉雅山脈的運動使湖盆升高,水位線下降,衝磨出山體的層次高度,曆經風雨侵蝕,在壁立陡峭的山岩上雕琢出今天的土林模樣。於是,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