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倦怠症
封麵故事
作者:朱步衝
寬鬆的辦公環境,鬆馳的情緒,活潑的氣氛,有助於消解倦怠。圖為2012 年5月10 日,一名員工將一隻寵物狗帶進淘寶網辦公區內,引發眾人歡愉的瞬間
“所有這些婦女都是茫然的神色,融合了令人不安的厭倦和絕望。你無法在她們眼中看見多米諾的渴望和創業熱情——甚至有時她們看起來似乎忘記自己在鏡頭前。雖然沉默不語,她們肯定不想待在那裏,悲哀和筋疲力盡寫在她們的臉上。”2012年8月,在發布於著名科技新聞博客網站Gizmodo上一篇名為《賣身契,洗錢與巨款》的報道中,獨立新聞撰稿人西蒙·比德爾驚詫地發現,在網絡色情視頻女郎這個被認為是最容易賺取到“快錢”的灰色行業中,大多數來自第三世界的女性從業者的境況非常糟糕,“一天的大多時候,她們都坐在臨時搭建的在線房間裏,保持赤裸裸的狀態一天以作為吸引注意力的方式。作為網絡攝像機模特在工作室裏幹活,就像是把野獸關進籠子裏……你必須工作許多個小時,你沒有合法的工作文件,還有性騷擾……”
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位於東歐某間地下室中的視頻女郎,抑或是華爾街摩天大樓中的金融才俊、東南亞服裝血汗工廠中的計件工人,大部分位於全球經濟秩序中不同位置的勞動者,不管他們在全球經濟秩序中的等級如何,都在飽受一種病痛的折磨——職業倦怠(Professional Burnout)。1980年,美國心理學家赫伯特·弗洛登博格的著作《倦怠——成功的高昂代價及其對策》,被認為是第一部係統探索職業倦怠的表征及其成因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闡明這種最初特指醫護輔助行業中常見、由過勞導致的疲怠,將不可避免地戕害後工業社會中大部分勞動者的身心健康,並導致嚴重的社會後果。
用最通俗易懂的話來說,職業倦怠即是一種由工作無限膨脹與挫折引發的情感精神與體能上的入不敷出感。《工作是否在摧毀你》的作者、心理學家大衛·波森說:倦怠會摧毀你每一樣能力,短期記憶、正麵樂觀的態度、統籌、判斷與推理能力。上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克裏斯汀·馬斯拉奇(Christina Maslach)製定了權威的馬斯拉奇職業倦怠測試問卷,並將職業倦怠詳細拆分為情緒耗竭、去個性化和低成就感三個維度。2002至2007年,英、美、丹麥、加拿大等七個西方發達國家在一項針對19萬名辦公室白領、醫護人員、教師與一線產業工人的心理調查後發現,受測試者中的職業倦怠發病率在3%至30%之間,加拿大知名非政府政策研究機構CPRN2003年發布的統計表明,該國每年因職業倦怠以及其他心理問題造成的病休、曠工等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為35億美元。
從某種意義上說,職業倦怠是工業革命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產物:公司成為超越國界範圍的生產與營銷聚合體,被譽為公司管理大師的彼得·德魯克,就曾將管理的職能直接簡化為“創造顧客和創新”。為此他提出了績效考核、末位淘汰的方法,從而奠定了現代企業管理中至高無上的工具理性。勞動者被泯滅了人性與自由精神,並被裁剪為一個個位置功能不同的模塊或者零部件;反過來,消費社會所強調的蜂群意識,更限製了我們擺脫倦怠的手段與衝動:即在經濟理性道德控製一切的情況下,我們越來越堅信我們在職業工作上的奉獻一定會有重大、明顯的可量化的回報,從而獲得某種強製力,壓倒了家庭與自我身心健康的需要。
無可諱言的是,雖然“職業倦怠”現象肇始於現代化工業國家,但在經濟蓬勃發展的發展中國家,情況更為嚴重,因為普遍存在的性別與年齡歧視、不完全的勞動立法、勞動保護與社會保障體係,以及全球不公正經濟與貿易秩序導致的低薪酬、動蕩的社會價值觀疊加在一起,勞動者必須承受更多的緊迫壓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7年出台的一份全球勞動者生存狀況報告,全球26%的職業可以被歸入高心理壓力工作類,而其中75%、多達24億的全球勞動人口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其中80%以上處於中小型企業或者家庭工廠,缺乏健全的勞動保護,包括精神問題在內的各種職業疾病與工傷,損耗了全球經濟生產總額的大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