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斷舍離”就是學會“做減法”。把精力、時間、金錢投入對自己最重要的人和事。
不僅適用於居家小事,更適用於人生選擇。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去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這個被簡稱為“斷舍離”的現代家居整理辦法,絕類“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奧卡姆剃刀定律。14世紀邏輯學家奧卡姆提出了這個原理,說明簡單最有效,少即是多。
有個著名的例子,是王世襄老爺子為世家所樂道的燜蔥。
汪曾祺在《四方食事》裏寫過一個從黃永玉那裏聽來的故事:黃永玉邀一幫子比他還老的老頭兒在家聚餐,自帶材料,每人表演一個菜。王世襄去了,提了一捆蔥。他做了一個菜:燜蔥。結果把所有的菜都壓下去了。後來看王世襄先生的兒子王敦煌寫的《吃主兒》裏有道“海米燒大蔥”,大概就是燜蔥的做法:海米用紹酒泡開,再加醬油、鹽、糖各少許;粗棵大蔥十根,去根去蔥葉,多剝幾層外皮,隻留蔥白,切成二寸長段。坐鍋上火,倒素油,微火溫油,逐段炸蔥,直至發黃變軟,不可炸糊。撈出控油,用筷子夾到盤中碼好。等蔥全部炸好之後,再將空鍋置火上,將整盤蔥推入鍋中,再倒入泡好的海米作料,收湯後端鍋離火裝盤。
王世襄一生質樸,唯獨妻子辭世後,他將兩人部分藏品拍賣,竟然達到6000多萬元的天價。他生前好友田家青的眼裏,老爺子生前的核心思想是幹實事,不務虛。他記憶中王老一個生活細節見微知著。“這麼多年來,請王先生吃飯,往往去的都是比較高級的酒店,王先生其實並不喜歡。每一道菜上來,他往往會有一個下意識的動作:先拿筷子把菜裏邊做的虛的東西,什麼蘿卜花啊,雕的仙鶴、小橋,放的花瓣挑掉。我看得出來,他並沒有真的刻意想做這件事,生活中的王世襄本是一位十分能容忍的人,完全下意識地給它挑出去。想起王先生的一句話,形容他一生對食物或收藏的審美品位,也值得我們反思:‘世好妍華,我耽拙樸’。”
附贈:《斷舍離》語錄
1.我們每天從早到晚都在不斷地接收著各種各樣的物品,我們隻關注眼前的利益,一刻不停地與物品搏鬥,變得疲於奔命。我們物質為上,卻根本不曾發覺自己已經被物品死死地困住,失去了自在的生活空間。
2.在“斷舍離”中,物品被視為“有了就會很方便”“沒有就會很不安”的對象。換個角度看,物品也可以當做是不安與執著的替身。
3.“斷舍離”的要點之一在於,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為中心,而不是成為物的附庸,從而達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源自瑜伽和佛學的“斷行、舍行、離行”的人生哲學,本質上是指果斷地舍棄無用的東西,提倡不要一味地固守執著,懂得舍棄能獲得更多的幸福。
4.通過不間歇地削除身邊不必要的人與事物,慢慢察覺到一種最好的狀態,與那些對你最重要的人、事、物更親密地交流,進而探尋到生命中的幸福真義。
5.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
6.一旦開始思考,並致力於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
7.“斷舍離”非常簡單,隻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隻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8.通過實踐“斷舍離”,人們將清空環境,清空雜念,過簡單清爽的生活,享受自由舒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