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3. 關切艾滋病人群 築起國家責任高地(1 / 1)

23. 關切艾滋病人群 築起國家責任高地

第25個世界艾滋病日——何必談艾色變?

(編輯/Mike)

人類生活在艾滋病的陰霾中已經30多年了,也許沒有什麼人群,能比艾滋病人群更能體味“向死而生”這四個字所飽含的全部淒楚與荒涼。

魯迅先生說,絕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對於全世界3500萬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而言,無論是在希望中黯自絕望,還是在絕望中燃燒希望,他們都在忍受外人難以想象的如黑暗深淵般的巨大悲愴。而我們唯一所能做的,就是以人類共同體的名義,向他們,我們的同類甚至同胞,顯明我們與他們永遠在一起的信心。

中國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大約有50萬例,代表著遠遠超過這個數字的被苦難所摧折的靈魂。他們所置身的生活和所麵對的未來,顯然是晦暗和難以樂觀的。歧視,來自四麵八方,影影綽綽,卻毫無疑問,像箭鏃一般直刺心髒。而疾病所裹挾的卑怯情緒,甚至又比外界的歧視更加傷人,來自內部的鈍擊,最輕易毀滅信仰與信念。(詳見今日A03-A05版)

我們必須捧出最誠摯的心來慰藉這些被苦難所攫住的人們。而救贖艾滋病人群,政府責無旁貸,使命重大。11月26日,在世界艾滋病日到來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主任李克強在北京與防治艾滋病民間組織、有關國際組織的代表座談,以體現中國政府對艾滋病人群的關懷與體恤。

我們注意到,李克強副總理以不同尋常的坦率與務實,就艾滋病的救治工作提出了許多珍貴的、直抵人心的政策願景與相關措施,譬如將艾滋病納入大病醫保、防艾必須發揮社會組織“不可替代”的作用、對防艾組織實施免稅措施、研究成立防艾基金,等等。

凡此種種,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艾滋病人群的未來,並非如想象的那樣凋傷,光明與希望的勢力範圍正在全麵擴張,哪怕是向死而生,也要振奮起來積極生活,活出燦爛與精彩。

防艾,首先意味著非歧視和零歧視。如蘇珊·桑塔格所言,“艾滋病也僅僅是身體的一種疾病”,它不是洪水猛獸,更非十惡不赦,它隻是生命的一種傷。

在全球70億人口中,我們必須相信,艾滋病人群並不是一種異數,隻是一種病人;不是一種例外,隻是一種意外;不是一種傷疤,隻是一種傷痛;不是一種恥辱,隻是一種現實。艾滋病以及艾滋病群體,不應被以任何的形式妖魔化或汙名化,因為他們包孕在我們之中。

一個文明的、富有道義力量的中國,有無可辯駁的使命與責任,讓這50萬人口生活在充滿尊嚴與體麵的情境之中。他們接受醫療的權利、工作的權利、享受各種公共福利的權利,相比其他人群,更應得到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戮力維護。因為這50萬人就像是一麵鏡子,又仿佛是一頁試紙,檢驗著一個國家的良知與公義。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是防艾誌願者,會同政府力量,讓艾滋病人群不再在孤獨與飲恨中暗無天日,而是在誠摯的關懷與撫慰中,帶著希望與信心昂首未來。我們必須讓艾滋病人群從我們的目光中讀到所有的善意與溫柔,這既是人性的責任,亦是文明的責任。用哲學家費爾巴哈的話來說,這更是“一個需要用我們的鮮血做圖章來擔保的責任”。

摘自《東莞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