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大浪淘沙,方顯英雄本色(1 / 3)

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智者也。——曹操

人是無法選擇時代的,時代卻可以選擇屬於自己的英雄,都說亂世出英雄,可亂世的英雄不是那麼容易當的,家家欲為帝王,人人欲為公侯,誰最終能夠傲立於群雄當中,成為一代雄傑?稱雄何必論時代,大浪淘沙有來者,曹操的橫空出世即可證明這一道理。

曹操處在一個社會動蕩的時代,社會矛盾空前尖銳。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此話很有道理。正是這種特殊的曆史環境培育了曹操,並且為一大批人,特別是為曹操提供了發揮才幹、表演自己,最終實現自我價值的舞台。換而言之,如果沒有東漢中晚期的社會動亂,東漢則不會滅亡得那麼快,也不會出現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一批叱吒風雲的人物。

本來,東漢初期國家複歸統一,摒棄了王莽的諸多擾民措施,陸續實施了一係列緩和社會矛盾的政策,省減刑法,釋放奴婢,假民公田,輕徭薄賦,勸民農桑,整頓吏治,“廣求民瘼,觀納風謠,故能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並規定後宮之家,不得封侯與政。社會的確出現了一段相對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時期。但好景不長,前後不過六十多年。嗣後,統治集團很快走向腐敗,巧取豪奪,謀權謀利,互相傾軋,最終把社會推向動蕩不安,把東漢朝廷推向滅亡。這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於外戚和宦官的專權及其鬥爭。

宦官雖沒有奪取漢家的皇位,但治史者稱“宦官亡漢”,這是很有道理的。東漢章帝(公元768年)死後,年僅十歲的和帝(公元89—105年)繼位,竇太後臨朝,竇憲專權,父子兄弟並為卿校,充滿朝廷。竇憲兄弟把持朝政,和帝想奪回權力,但無法同內外臣僚接近,隻有宦官在自己身邊,於是便同中常侍鄭眾定計除掉了竇憲。鄭眾因功封侯,遷大長秋,乘勢豫政。宦官用權自此開始。這個頭一開,竟至不可收拾,遂使以後百餘年間的東漢朝廷的內部鬥爭更加迅速激化。時而太後臨朝,外戚掌權;時而宦官得勢,專斷朝廷。皇帝成了他們的傀儡。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桓帝同宦官單超等五人共謀殺死外戚梁冀及其宗親,連及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數十人,故吏、賓客免者三百餘人。宦官再次專權,單超等五人皆被封為縣侯,世稱“五侯。”“五侯”貪縱專權,“皆竟起第宅,樓觀壯麗,窮極伎巧……兄弟姻戚皆宰州臨郡,辜較百姓,與盜賊無異。”“五侯”死後,中常侍候覽、小黃門張讓相繼用權。宦官勢力越來越大,“猥受過寵,執政操權,附會者因公褒舉,違忤者求事中傷,居法王公,富擬國家,飲食極肴膳,仆妾盈紈素。”桓帝死,外戚竇武與中常侍曹節(曹操曾祖)等迎立十二歲的劉宏為帝(即靈帝,公元168—189年)。竇武與太傅陳蕃等痛恨宦官曹節、王甫等竊弄國權、混亂海內,謀劃將他們除掉。謀泄,宦官王甫等先發製人,假傳聖旨逮捕竇武等人,武等以兵相抗,不敵而死。竇太後也被軟禁起來。事後,宦官的權力更加大了,甚至在設官立製上確立了他們的地位。諸如讓曹節兼朝官,領尚書令。不久,趙忠、張讓等十常侍貴寵用事,皇帝將他們比之如父母,竟說:“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並先後以趙忠為車騎將軍,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授予兵權。

宦官與外戚交互專權,加速了統治集團的腐敗,增重了農民的負擔。宦官們“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又加天災頻仍,水災、旱災、蝗災、風災、雹災、震災等等接連發生。天災人禍,民不堪命,流離失所,餓殍遍地。勞動人民為了活命,不得不鋌而走險——造反、暴動。諸多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了,但鼓舞了勞動人民的反抗鬥誌,同時也給漢朝政權以沉重打擊,動搖了它的根基。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一場大規模的全國性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終於爆發了。

黃巾起義是張角兄弟發動的。張角,河北钜鹿人,創太平道,以宗教形式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史稱張角“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張角分遣弟子周遊四方,發動群眾,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起義軍“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嚇壞了漢朝統治者,急發“天下精兵”,遣中郎將盧植、皇甫嵩、朱傍等討黃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