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高層故事 抒領導真情
本刊推薦
作者:文綜鐸
新華社2012年12月23日英文首發習近平總書記人物特稿,開啟了黨中央七常委人物特稿輯,其英文、中文稿從宏觀架構到微觀細節,圍繞心係民眾、務實開放的主題,多元呈現領導人治國平天下的韜略與勤勉和他牽民念家的情義胸懷,在釋解海外受眾疑竇的同時,實現了我國新聞通訊和對外傳播的新突破。
人物通訊寫活不容易,對外講述中國領導人更難。為了展現總書記的閱曆與理念、生活與工作,習近平特稿采用了交響曲分樂章的有機結構為紛繁多彩的人物形象搭台,縝密設計了提綱挈領的小標題來增強特效,循著習近平遍布大江南北、遠洋內外的人生軌跡,翻閱他對理想艱苦不懈的追求、對實踐夢想不辭辛勞的奔波和與普通人一樣的親情流露。文章綜合創新了中西合璧的新聞寫作手法,以平實的語句、人性化的視野和各種細節描寫,在整體架構中多元化全方位展示領袖的親和力、個性魅力、領導能力,讓行文可鑒可賞、人物可親可敬。
以故事引人
人的故事賦予人物特寫最強的生命力,美國普利策獎和我國新聞獎獲獎通訊的最大共同點是故事性強。與“評價定性式”的敘述角度相區別,新華社寫習近平總書記的英文特稿承襲了西方讀者容易接受、理論上更引人入勝的“講故事”的敘事方法。
文章開頭推出深圳蓮花山下的晨曦裏,“一位白襯衫、無領帶、深色製服的中年男子”為鄧小平雕像敬獻花籃並同群眾聊天。白描式的場景描寫,像是拉近的視頻長鏡頭,讓受眾親臨那沒有戒嚴、沒有紅地毯卻有百般深情的現場,撲麵而來的是新領導以行動帶頭執行中央的八項新規、堅持改革開放,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稿中文版則縮編了畫麵。
其後,文章在分節裏穿插了更多情節,像一幕幕微電影,映出習近平的艱苦成長、報國實踐和兒女情懷。不滿16歲的習近平主動申請到陝北農村梁家河大隊插隊的故事,由窯洞滅跳蚤、挑麥走山路、建設沼氣村、村民哭送行構成一組奮進圖。1983年冬夜,他在石家莊挨家挨戶尋訪專家直至扯起嗓門沿街高喊的故事,也讓一個領導幹部對人才對發展的渴求與誠摯躍然紙上,撥人心弦。最後一節對他和彭麗媛戀愛婚姻故事的素描中,那“一見鍾情”的坦誠和激情、那除夕夜包餃子的衷情等候,烘托出一個齊家治國好男兒的意深情真,讓人慨歎中國“第一夫婦”可敬可親可信。
以家和沁人
毫無疑問,習近平特稿中披露的家庭生活細節,是這篇特寫令人歡欣鼓舞的創新之一。文章刊發後媒體的廣泛關注,起因是以往這方麵信息不足。十八大前後,平麵和立體外媒都絞盡腦汁、搜索枯腸打探我國領導人的家庭私密,而外國讀者似乎也偏聽偏信,不少人相信中國領導人刻板、不近人情,慣常犧牲家庭幸福。
這次常委特稿令人耳目一新,拍手稱快。英文稿“革命家庭的兒子、貼心體己的丈夫”一節,娓娓道來習家在革命建設過程中忍辱負重,勵精圖治的精神,嚴於律己、勇於改革的氣度和尊老愛幼、相濡以沫的溫情,一下子拉近了總書記和老百姓的距離。它於平常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海外讀者感到我們的領袖既真切,又親切,讓國內受眾領悟享受天倫之樂、讓生活更美好的真諦。對彭麗媛的概括性介紹,勾畫出一個著名藝術家的高亢清音、德藝雙馨與淳淳愛心。本節中文小標題“清清白白做人”和對總書記“別怪我六親不認”等言行的引述,凸顯習家廉潔奉公的情操。
以艱辛勵人
“高幹子弟”是十八大後不少外媒給中共領導人貼的標簽。習近平特稿坦承總書記的革命家庭出身和中南海大院裏的童年生活,但與外媒所傳截然不同的是,文章用鏗鏘的事實,串起了他曆盡艱辛、一步一個腳印從群眾中走出來的曆程,無形中擊碎了那些關於高牆紅院裏、深宮溫室中泡大的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