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怎樣保自己的麵子(1 / 3)

中國人酷愛麵子,寧肯不要臉,也得要麵子。

現今社會充斥著太多太多的誘惑,在物欲中失去自我,在放縱中墮落深淵,在頹廢中忘記本真……有多少人早已忘了本真,成了名副其實的“麵子”傀儡,在“麵子”的支配下上演著一出又一出木偶戲。

光怪陸離的社會,人們需要戴著麵具生活。可為了保護自己的麵子,需要用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方式應對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這種應對的實質就是心計,就是在紛繁複雜的社會裏處世立身的謀略和計策。

讀懂人心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不好意思似乎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常態,這二者結合起來更是讓人手足無措。我們感謝這個世界給我們的善意,但是如果你發現了對方的惡意,卻因麵子而不好意思拒絕,那麼給自己帶來的隻能是無窮的煩惱。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無數關於麵子事情,他們大都會為了維護麵子而強為之,以致傷了自己的利益。所以,當一個人在不能為之的情況下,該抹開麵子時就要果斷地抹開,不然就要受到麵子的折磨。

不闖過麵子這道“坎”,恐怕永遠無法在人前樹起尊嚴。

生死事小,麵子事大

麵子是折磨了中國人幾千年的一塊心病。

孟子曰:“人不可無恥,無恥之徒,無恥矣。”

“恥”是中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動力,進而派生出中國人要“麵子”的心理與行為,它不但讓中國人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包袱,在人生的征程中變得步履蹣跚,而且折射出人格上的缺陷:死要麵子活受罪。

原河北省國稅局長李真,就算是一個“麵子”狂,他的死,表麵上看是毀在一個“狂”字上,其實是被“麵子”毀了。有句俗話叫“光顧臉不顧屁股”,李真更慘,是顧了“臉”,沒顧“命”。

李真借用秘書的職業“調彙”調來“五子登科”。他說:“同是秘書,看著自己給副省長做秘書不如給省長做秘書風光、有麵子,給省長當了秘書,又覺得不如給省委書記做秘書風光、有麵子。官場上哪一個不是為麵子所累?為麵子所垮?”

他講了一段使他痛心疾首的事:“剛到省計委工作時,有一次,張家口老鄉聚會,一個老鄉非拉著我去不可。去了後,不僅沒人理我,連個座位都沒有……這時,不知是某廳的廳長還是書記一到場,那麼多人都站起來,遞給他笑臉……後來才知道,參加這次聚會的都是一些有頭有臉、握有實權的人。一看這場麵,我就知趣地告退了。走時,竟沒有一個人跟我打招呼。這是我到石家莊工作後,遇到的最難忘也是最難堪、最痛心疾首的一件事。做了省委秘書後,情況大不一樣了,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級別低的人麵前有麵子,但在級別高的人麵前還是失麵子。有一次,陪省委書記到一個市搞調研,我是第三次到這個市,那個市委書記硬是記不住我的姓,喊我‘王秘書’。我一下就急了,他怎麼能記住省委書記的姓,就記不住我的姓呢?我就說道:你才姓王哪!這一罵使他從此記住了我的姓,說話也很客氣。這事給了我很大觸動,人要有麵子,就要‘爭麵子’。我到國稅局後,接連在廊坊、承德、邢台等地蓋了一些豪華培訓中心,跟我‘好麵子’的心理有絕對的關係。”

李真在外要“麵子”,進了看守所依然要“麵子”。

在看守所,辦案人員第一次審訊他後,他回到監舍時對其他在押人員吹噓:“今天審我的是一個中央官員,用的都是英語。”

記者喬雲華在采訪他時,曾給他買了兩條“紅塔山”牌香煙。按看守所的規定,為防火患不允許帶煙進監舍,幾經請示,管教幹部同意李真把一條煙放在門崗,出來“放風”時再抽,那一條煙帶進去,采訪時好抽。

李真接過這條“紅塔山”牌香煙說:“喬記者,你能不能給政府說說,把你買的那條煙要回來也給我。”喬記者說:“這一條還不夠你抽一段時間嗎?下次來我再給你買。”李真解釋道:“這煙不光是我抽,我還要給這兒的哥們抽,這也是地位的一種象征。”

“麵子害人之毒,過於蛇蠍;麵子害人之烈,猛於燎原之火。”對李真來說,爭麵子的後果是,丟了性命,苦了百姓。在他的眼裏,權和錢都是“麵子”的硬件,權力再大,也有失去的時候,如果沒有錢,又沒了權,別人還會給你麵子嗎?

“重羞恥,不重罪惡”這是西方人對中國人看重麵子而目無法紀的一種評價。因為,中國人十分顧及麵子,處事往往遵循先“情”再“理”最後才是“法”的思維邏輯。這一點,早在19世紀就被中外文化名人痛斥過。美國傳教士史密斯在上個世紀考察中國後說:

“根據情況巧妙的運用情、理、法,無人能比中國人更出色了……除了用情和理對抗法律之外,進一步還具有神通廣大的三個方術,就是由權、勢、錢所帶來的霸道。這裏所說的權,不止是國家的大權,一直到包括像芝麻官一樣的小權。”

可悲的是,多少年後,史密斯這一帶有歧視意味和陰暗色調的觀點,在某些人身上依然大行其道。

我們不是不要臉麵,問題要什麼樣的臉麵?這個臉絕不能是李真這類人要的那張漠視群眾的冷臉、隻顧自己的虛臉、貪贓枉法的白臉和是非不分的花臉。

用曾國藩的話說就是:“惟有護臉者保身。”

在中國,有頭有臉的人家叫體麵的人家,這樣的人家是容不得家庭成員中有人做出不合體麵的事,否則,後果不堪想象。

有一地方小報刊載了這樣一件事:

20世紀80年代,一位13歲的農村少女,夜晚看電影歸來,不幸被幾個惡棍奸汙,後來罪犯落入法網。小姑娘遭此無辜傷害,本是很令人同情的,奇怪的是,他的父親,一位鄉武裝部長,竟成天唉聲歎氣,認為“醜出盡了”、“臉丟盡了”。先是不許她再進校門讀書,接著送她住到“一間陰暗潮濕、久不住人的小閣樓上”,最後逼她嫁給25歲的結巴表哥。認為隻有這樣才能“保全”他這位武裝部長的“麵子”。可憐的小姑娘完全被嚇蒙了,她抗議無效,終日默默無語。母親感到不對勁,這位武裝部長卻說:“恥辱洗不掉,人嘴封不死,隻有人死了,這件事才能真正了結。”小姑娘聽了,如五雷轟頂,終於在夜色中,投入湍急的江河……

這一個案很極端,女兒遭遇了不幸,其父親作為自家人對此事的做法是:為了保全他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及臉麵,保全家人的臉麵,他排斥了他的女兒。為了麵子逼死了女兒,雖過於殘忍,但在傳統的中國社會禮教上則是一種普遍現象,正說明許多人還沒有領悟到中國臉麵文化的真正含義。這種“生死事小,麵子事大”的現象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了麵子往前跳,跳下的必是陷阱

強肉弱食不僅僅是自然界的法則,更是人類社會的殘酷定律。如果說,食物是人們捕捉野獸的誘餌,那麼,麵子就是誤導我們跳入陷阱的鐵夾。很多事實教育我們,臣服於誘惑將給我們帶來不幸與災難,認清誘惑,經常進行自我盤點,同誘惑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才能保證健康的自我發展空間。

在社會交往中,麵子永遠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陷阱。一個人明明隻有八兩,但為了讓別人高看一眼,非要打腫了臉充胖子,你有麵子,我就要比你更有麵子,為了爭得一份麵子,卯足了勁也要勝你一籌。

殊不知,現在你所擁有的一切都需要埋單,沒有什麼是可以選擇因果的。今天的自吹自擂,很可能讓你陷入虛榮與嫉妒的深淵,外表看似有了麵子,內裏卻是如此悲涼,背後則以失去自我為代價,脫離了生活的本真,成了麵子的傀儡。所以,千萬不要為了麵子往前跳,因為那是一個陷阱。

孫娜是一個年輕的媽媽,育有一女,孩子如今剛9歲。為了照顧孩子,她放棄了自己的工作,成了一個全職家庭主婦。女兒雖然還小,但已出落成一個小美女,不僅乖巧懂事,學習上也十分用功,每次考試都在班級前幾名。這使做媽媽的孫娜欣慰不少。

由於她每天都準時到女兒就讀學校的門口接送孩子,認識了不少前來接孩子的家長,免不了受到其他家長的誇讚:“你家女兒又漂亮又好學,每次考試都是前三名,真羨慕死你了。”每當聽到如此類似的誇獎,她都覺得開心,不管有什麼煩惱的事立馬拋到九霄雲外,這是她最有麵子、最值得驕傲的時候。

一個周末,孫娜應一位女朋友的邀請,在一家茶館喝茶聊天,兩個已為人母的女人自然說起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女孩子一定要多學點音樂、舞蹈,好好培養一下氣質。我專門給孩子報了一個鋼琴班、一個芭蕾班。不到半年,已經有模有樣了。”聽了朋友的話,孫娜心裏極不自在,仿佛隻有自家女兒是最優秀的,一旦被別人超過就有一種羞愧感。

抱著這種爭麵子的想法,孫娜一回到家就給女兒報了藝術班。為了把女兒培養成一個有涵養有氣質的“貴族千金”,她不僅給孩子報了鋼琴班和芭蕾班,還報了書法繪畫班。

一個剛剛9歲、喜愛玩耍的孩子,一下子增加了這麼多繁重的負擔,原本可以休息的周末也被擠得滿滿的,她根本就沒考慮過女兒是否喜歡這些東西,是否會太辛苦,是否會影響到成長和學習,她始終想得是自己在其他家長麵前是否有麵子。

古人道:“母以子貴。”用孩子為自己的臉上貼金,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傳統,盡管“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無可厚非,但在“光宗耀祖”等愚昧的“麵子”誘惑下,犧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自我選擇權,犧牲了孩子們的自主性與獨立性,似乎孩子們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老師,為了父母,唯獨不是為了自己。為了麵子往前跳,看似時髦、新潮,實際是一個華麗的陷阱。

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一份懂得放棄的清醒。現今的社會,人們麵臨的誘惑太多。之所以被稱為誘惑,是因為它有極強的吸引力,動搖人們的意誌,使人做出違背自己意誌的選擇。特別是對有權者來說,可謂“得來全不費功夫”,這就需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該放棄時就放棄。如果抓住了想要的東西寧死不放,就會帶來無盡的煩惱和痛苦,甚至毀滅自己。

有一家公司準備以高薪聘用一名司機,經過層層篩選和考試之後,隻剩下三名技術優秀競爭者,主考官問他們:

“懸崖邊有塊金子,你們開著車去拿,覺得距離懸崖多近既可以拿到而又不至於掉落呢?”

“二公尺”、“半公尺”,前兩位饒有把握地說,第三位說:“我會盡量遠離懸崖,愈遠愈好。”

結果,這家公司錄取了第三位,理由是:“不要和誘惑較勁,而應離得越遠越好。”

一個智者說:“浮蕩的生活如同在地獄裏,而有定向的生活則如同在天國裏。”不要隨意放縱自己,不要輕易向各種誘惑低頭,堅持自己的方向、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否則,你會因貪圖眼前的一點點享受,而失掉生活中真正的自己。

人在世間行走,須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更會與許多說不清的風險相遇,如果缺乏對自己基本負責的精神,和對內外風險的防範心理,就可能造成生活、財產、情感、事業等多方麵的破壞,實在不值得。

甜言蜜語使人舒適,爭理好勝使陶醉。然而,最甜蜜的舉止,也許是最難咽的苦藥,最迷人的景色,也許是最深的陷阱。放棄誘惑,少圖麵子,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不要活在別人的嘴巴裏

人行走於社會,總有一些事情是別人無法替代的,盡管多數人都疼愛自己的父母、真心相愛自己的戀人還有情感真摯的朋友,但在生活上誰也無法替代你。當你因失敗而痛哭流涕時,無論父母多麼愛你,也無法切身體會你的糾結與難過;當你被惡語中傷時,盡管朋友的安慰是真心實意的,但難受之忍還是無情地折磨著你。既然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是如此的孤獨,那麼就不要太過於在乎世俗的眼光。

星雲大師說:“人生的道路,無論是崎嶇或平坦,都要靠自己去走;人生的滋味,無論是酸甜或苦辣,也要自己品嚐。”每個人的路都要自己去走,無論遭到怎樣的坎坷曲折,都要抱著淡泊的心態。人無常勢,水無常形。世間一切皆無固定的模式,自己經曆過的才是自己的人生,自己感受到的才是自己的財富。因此,要學會提高自己,要增強自己的認知能力,不要活在別人的嘴巴裏。

活得累,這是現代人的普遍感受,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太過追求完美。但你是否想過,不管自己多麼優秀,工作多麼努力,行為多麼正確,自我反省多麼深刻,都永遠達不到所有人對你的要求。世界之大,社會之繁,人的觀念之各異,企求人人都讚成一件事,是難乎其難,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

有一個大家熟悉的故事:

父子倆牽著驢進城,半路上有人笑話他們:真笨,有驢子不騎!於是,父親便叫兒子騎上驢,走了不久,又有人說,真是不孝的兒子,竟然讓自己的父親走路!

父親趕忙叫兒子下來,自己騎驢,又有人說:真是狠心的父親,不怕把孩子累壞!父親連忙叫兒子也騎驢,誰知又有人說:兩人騎在驢背上,不怕把那瘦驢壓死?

父子倆趕忙溜下驢背,把驢的四肢綁起來,用棍子抬著。經過一座橋時,那驢因為不舒服,掙紮起來,結果掉到河裏淹死了!

生活中不少人做事很像這故事中的父子,人家叫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結果呢?大家都有意見,都不滿意。做人,不可能顧及到每個人的麵子和利益,你認為做到了,別人卻不認為,甚至根本不領你的情。做事,不可能顧及到每個人的立場、愛好。每個人的需要不同,想讓每個人滿意,實際上,就是讓所有人都不滿意。倘若所有的人都對你滿意,表明你這個人必定有問題。因為你做了壞事,好人會罵你,你做了好事,壞人會罵你,道理就是如此。

俗話說:“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就像蘿卜白菜各有所好一樣。所以,你不要奢望做一個人人都滿意的君子,那隻是癡心說夢。

有一詩人,為炫耀自己,把自己的得意詩作拿到廣場上展覽,並對觀眾說,如果你們認為有敗筆之處,盡可指出。到了晚上,詩人的作品上被標滿了密密麻麻的記號,人們標出無數處他們認為是敗筆的地方。詩人看後非常不甘心,他靈機一動,又寫了一首完全相同的詩拿到廣場上展出,不同的是,這次他請觀眾們標出詩中的妙處。結果到了晚上,詩人看到所有曾被指責為敗筆的地方都換上了讚為妙筆的記號。詩人的結論是:“我發現了一個奧秘,那就是不管我們幹什麼,隻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看來是醜惡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的眼裏,恰恰是美好的。”

詩人的大悟,可以作為人們對非難、非謗的一種基本態度,詩人的這種作法,可以作為人們考慮減輕非難、非謗的基本出發點。

詩人所得的完全相反的兩種結果,正是他利用了這種對應效應而產生的。懂得了這一哲理後,要使自己擺脫困境,減少壓力,爭取更多的讚同,就完全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

讓每一個人都滿意不可能,也是沒有必要的。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類似的情況:

當某人做了件善事,引起身邊同事們的注意時,會聽到各種截然不同的評論。張三說你做得好,大公無私;李四說你野心勃勃,往上爬;上司讚美你有愛心,值得表揚;下屬則說你在宣傳個人,撈資本……總之,各種各樣的議論,有的如同飛絮,有的好似利箭,一一撲來。

至於自己是否有別人所說的那麼壞或那麼好,隻有自己知道。如果太在乎別人的讚美,會變得驕傲、自大;太在意別人的批評,會覺得懊惱、無奈。這對你或事情的處理都會帶來負麵影響。所以,最好的辦法是:保持心態的平靜,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唯有真我本色,才能給自己帶來毫無負擔的快樂。

還是那位詩人感悟得深刻:不管幹什麼,隻要一部分人滿意便是成功。因為,在有些人看來醜惡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裏恰恰是美好的。

按自己的意誌辦,不要活在別人的嘴巴裏。

寧肯餓肚子,也得保麵子

幾千年來,中國人對自己的麵子問題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中國青年報》中的一項調查顯示,90%的受訪者好麵子。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為了麵子奔波勞碌一生,總想讓別人高看一眼,結果留給自己的麻煩一堆。“打腫臉充胖子”是很多人的生活狀態和心理需要。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就像郭冬臨飾演的小品《有事你說話》一樣,為了讓別人認可自己,瞧起自己,不願承認自己比別人差,生怕得罪了自己的上司和同事,結果贏了麵子,累了身子,輸了裏子。

新時期大學生求職的熱潮愈演愈烈。為扶持大學生就業,某市貫徹國家關於援助大學生失業登記政策,專門開展了登記工作,然而工作卻進行得很不順利。魯東大學的小楊畢業三個多月了,仍然“賦閑”在家。這段時間,他在大大小小的招聘會之間穿梭,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他說:“我還在繼續努力地找工作,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去領失業證的。”多數學生表示“太丟麵子了”,“一旦辦了失業證,也就意味著成了失業人員”。一些學生直言,“剛畢業就失業,無顏見江東父老”,“領失業證,我可丟不起那個人”,“登記失業,我這4年大學不就白念了,寧肯餓著肚子,也不能丟麵子”。盡管市裏有關部門對這項政策做了大量宣傳和解釋,然而還是問的人多,來的人少,即使有一些待業學生前來谘詢,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麵”。據有關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應屆畢業生就業率至今仍有20%以上“漂”在社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