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一個沉重的話題(1 / 2)

中國人是個好麵子的民族。這種偏好源自中華5000年的文化,綿綿不絕,又紮根於倫理型的社會人際關係網絡之中,根深蒂固,幾乎無人能夠幸免。

“麵子”是人們在日常笑談中常常聽到的一句俗語,好像一聽就懂,但真正細想的人卻不多。作者從多年來的觀察、探究和體驗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人的一生幾乎都活在麵子裏。它是人生的一個沉重包袱。在充滿著太多誘惑的五彩繽紛的當今社會,不少人在物欲中迷失自我,在放縱中墜落深淵,在頹廢中忘記本真……他們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麵子”傀儡,在“麵子”的支配下不斷上演著一出又一出木偶戲。從校園裏的考試排名,到工作後的收入,再到買房購車、紅白喜喪、結婚生子、嬰兒滿月、朋友聚會……窮其一生都在為麵子而奔爭。為了麵子,哪怕考試成績很差,也不願在人前承認,甚至不惜為此編造謊言;為了麵子,不少人節衣縮食也要買好車、住大房、穿名牌;為了麵子,一些酷男靚女不惜割肉賣血,也要弄個蘋果手機裝點門麵;為了麵子,有的人死不承認自己是單身,哪怕是租個“戀人”,也要裝得甜甜蜜蜜;為了麵子,明明是無能為力的事,非要拍著胸膛打保票,結果反受其累,牙齒打落了也隻能混著黏糊糊的血往肚子裏咽……在他們看來,仿佛隻有這樣才算風光、氣派、有麵子,否則,無法在親朋好友麵前抬起頭來。

尤應台說,人瘦不可恥,可恥的是把自己的臉打腫了冒充胖子。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不斷膨脹的虛榮心仿佛是一場來勢洶洶的瘟疫,誰都不能幸免於難。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為了麵子,背著沉重的包袱吃力前行,而永無休止的貪念又把人們的麵子無限放大,凡事都被麵子牽著走,空虛的心靈整日流於追求如此淺薄的、虛無縹緲的麵紗。他們活得疲憊,是因為他們追求的東西太多了;他們活得沉重,是因為他們心裏在意的東西太多了;他們活得煩惱,是因為他們太好麵子、太虛榮了。麵子壓得人們透不過氣來。因此,一個人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闖過“麵子關”。邁不過這道坎,就永遠無法在人前樹起尊嚴。

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我國的傳統文化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沾上了恥辱的色彩。“恥”是中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動力,進而派生出中國人要“麵子”的心理與行為,所以中國人很早就提倡“和為貴”。“和為貴”,人人頭上有青天,各自相安無事,自然皆大歡喜,這是中國人的本性,是中國人以恥為動力,強化道德修養,整合社會的一種獨特方式。這種本性在以禮儀聞名世界的中國人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從中國人在飯館爭著付錢到婚宴會上的“紅包”,無不透露著“麵子”哲學對中國人的影響。這種影響由來已久,深深滲透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和交往中,左右著人們的消費方式,決定著人們的思維意識,影響著人們的職業生涯,以至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如子女考取一所著名大學是給父母增光長麵子;某人官運亨通獲取高位是給家族榮耀爭麵子;與有權有勢的人家聯姻是給自家人添彩壯麵子;大款們一擲萬金是為了給自己造勢買麵子;許多年輕人談戀愛非要找個漂亮對象是為了自己有麵子,其言外之意,若找一個長相一般的那豈不是太沒麵子?更有甚者,因一次宴請座次排序欠妥,索性摔門而去,認為這是傷我麵子,失我尊嚴,弄得宴會不歡而散……由此可見,麵子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模式和處事方式,有著巨大的無法抗拒的神秘魔力。對此,人人都把麵子看得比什麼都重,“再窮不能窮麵子,再丟不能丟麵子,再傷不能傷麵子”幾乎成了中國人社會交往中必循的重要法則,壓得人透不過氣來。

當然,中國人在維持這種麵子時,有時也保持了極大的堅忍性。除非迫不得已,絕不首先撕破麵子,即便是對手的心裏已藏滿刻骨仇恨,且毒汁連篇,他卻依然麵帶笑容。而一旦有人敢於直言不諱不給麵子,甚至發出挑戰的信號,這在中國人眼裏已具有相當的敵意了,這就不得不撕破麵子了。因為在邏輯上我們可以順勢做出推論,即首先撕破麵子者,一定是迫不得已,或受人脅迫,或心有怒氣而不得不發。

麵子是什麼?通俗地講,麵子是一個人的心裏滿足,是他人給予的社會評價。麵子是大家給予的,不是與生俱來的;麵子是別人認定的,不是自己封的;麵子是需要交換的,不是個人獨享的;麵子是保持平衡的,不能有厚有薄;麵子是為他人保留的,也是給自己贏得的。說到底,麵子是一種虛榮心理,是別人給予的一種空虛性的東西。社會中有各種身份的人,每一種身份,都有一種麵子,有麵子就叫“有臉”,失麵子就叫“丟臉”,不怕“丟臉”就是“不要臉”。這種臉麵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中國人生理上的麵孔固然重要,但心理上的麵孔則更為迷人,值得研究。學者林語堂曾這樣描述麵子:這個麵孔不能洗,也不能刮,但可以“得到”,可以“丟掉”,可以“爭取”,可以“作為禮物”送給別人。它觸及了中國人社會心理最微妙的奇異之點,它抽象,不可捉摸,卻是中國人調節社會交往最細膩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