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眷眷與拳拳(1 / 2)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我以“忠、孝、節、悌、禮、義、廉、恥”八個字為例略抒己見,但理解之膚淺,表達之簡陋,讓專家恥笑,當在意料之中。不過,我雖孤陋,卻是真情實意的表達。尤其對“孝、節、悌”這三個字,我情有獨鍾。它們沒有“忠”那樣莊嚴,沒有“禮”那樣淵博,但其切切深情,足以讓每個中國人感動,也絕非異族所能深刻理解者。為此,我在開卷第一篇就寫了《我的父親母親》,其中既反映了長輩對晚輩的舐犢深情,也表達了晚輩對長輩的跪乳至孝。如今,父母早已離我而去,自己也已進入從欲之年,很自然地就想起了自己的晚輩。父母之於我,我之於父母;子女之於我,我之於子女,其情切切,其意綿綿。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用“眷眷與拳拳”來形容這種情意,應該算是貼切的。前幾天,大女兒對我說,她上大學期間我給她寫的信有幾封她還保留著。她一向不善表情達意,但此時此刻,我從她的眼神裏切切實實地讀到了一個“親”字,這更為我寫這篇文章增添了動力,於是動筆。

我的大女兒生於1969年,當時動亂鬧得正凶,我又遠在窮鄉僻壤獨享瘋狂中的恬靜。直到她五歲,動亂已成強弩之末,我才離鄉返城,回到了父母妻兒身邊。我多年隻身在外,剛回來時,女兒對我略顯生疏。但畢竟親情所係,沒過多長時間,彼此就心靈交融了。她自幼少言寡語,舉止文靜,但冰雪聰明,且記憶力極強,語言能力超凡,這正是我所欣賞的那種類型,關愛有加,當屬人之常情。但我之關愛與當今很多做父母的那種關愛有很大區別。我主張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個性,從不去幹預她,更沒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奢望。加上我父親的紳士風度,我母親的通情達理,我妻子對她生活上的關懷備至,尤其是我那個當時隻有十幾歲的弟弟,對她更是嬌寵溺愛。由此可見,她童年時的生長條件,在當時那個年代裏,還是相當優越的。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在我們那個家庭環境裏,絕對不會讓她越過雷池,成為另類。我母親深諳教育子女之道,對子輩、孫輩,雖愛之至深,卻從不嬌縱。我則認為,對子女的教育,最主要的是營造一種文化氣氛,而不是把家長的東西強加給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成長條件之優越,就不是僅僅局限於物質的層麵,而是已經深入到精神的層麵了。

大地震那年,她七周歲,與電影《唐山大地震》裏的小登、小達同齡。她雖然也經受了磨難,但精神沒有受到摧殘,所以她以後的人生之路也沒有像小登、小達那麼坎坷。從發蒙開始,即成績優異。高中畢業,直接保送上了大學。但我可以保證,雖然我和妻子都是教師,卻從來沒有對她進行過任何所謂“家庭輔導”。她之所以能在求學之路上一帆風順,除天資之外,家庭氛圍的影響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在這裏,我想對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說幾句話。不要熱衷於對子女進行具體的知識輔導,這樣做的效果是有限的,且容易讓孩子養成依賴心理,何況僅憑家長本身的知識麵,也不可能對孩子學習的全過程以及全部內容進行輔導。重要的是提高家長自身的修養,在家庭裏營造一種好的氣氛,即所謂“氣場”。至於具體的事,讓孩子自己去做吧!另外,家長不要為孩子去挑選什麼“熱門專業”,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我這個大女兒,也許是受我這個搞外語的父親的影響吧,從小外語才能出眾,上高中時就能給美國的訪華團當翻譯,以後上大學,讀研,出國,直到在大學當教師,讓自己的興趣愛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我講的這些都是一個過來人的忠告。

用來表達父母對子女的眷眷之心的語言,無論多麼熱烈或者多麼纏綿,都會顯得蒼白無力。但即使蒼白無力,語言畢竟是語言,多少還是有一些表現力的。我大女兒上學時,我曾給她寫過不少信,前麵我說過,她還保留著其中的幾封。這幾封信,在我寫給她的所有信件中,不是寫得最好的,但從其中的隻言片語中,父母的眷眷之心還是能夠體會到的。下麵摘錄兩段。

其一,思女心切的:

“車站匆匆一別,雖然作為一個東方人,感情不溢於言表,卻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思緒萬千。你長大了,能獨立生活了,做父母的當然高興;可是遠離身邊,心中也油然生起一種失落感。個中滋味,隻有為人父母者才能體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