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枳還是枳,橘還是橘嗎?(1 / 1)

枳還是枳,橘還是橘嗎?

思想討論

作者:昆伯

昆伯曾攻讀飛機設計專業,1998年攜家人赴澳大利亞。新書《得到了海洋,不要失去大地》於2015年4月出版,是作者對多年留學谘詢工作的回顧和思考,通過真實的小故事,講述了留學生們在國外所麵對的語言、學習、生活和社會等諸多問題;講述了他們的挫折與努力、苦惱與歡喜。這裏既有成功也有失敗,作者進而探討了成敗背後的教育、家庭和社會方麵的問題,並給出了積極的建議。

隨著第六次留學大潮興起,留學動機也是多種多樣。

很多人認為,孩子如果是學習的料,到哪兒上學都沒問題,否則到哪兒都不行。“枳還是枳,橘還是橘”。但還是有很多留學生家長抱著“北枳南橘”的期望將孩子送出國。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選擇移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改善孩子的教育環境,以利於孩子的培養和發展。

在悉尼定居的一位周女士表示,女兒在國內因為成績一般而備受老師冷落,現在她在澳大利亞接受不同的教育,恢複了自信。

男生小季,家住海南。1997年初中畢業,結交了一幫不三不四的孩子整天瞎混。父母當時在海南做生意賠了,但全家還是下了很大決心,變賣了古董家具送小季出國留學。這讓小季震動很大。一個人在國外克服了不少困難,特別是經曆了一段非常孤獨的生活,將語言、高中、大學、研究生全部課程都拿了下來。2005年,我見到的小季正在墨爾本一家金融公司工作。他的工作能力不錯,英語口語和寫作流利,思路清晰,工作交代一遍就都明白了。工作效率也高,給人的印象確實是比較精幹,隻是有點玩世不恭。後來他回國發展了。通過小季海外留學和工作的經曆,我們在他身上看到了自立和潛力。相比之下,他的海外學曆反而是次要的了。

我感覺小季留學有成在當時有四個因素促成。

一是處在逆境的家庭狀況對他形成了較強的激勵和動力。這對後來不少由於壓力而“被留學”的學生來說,恰恰是欠缺的。

二是90年代出國時,中國留學生還比較少,小季身邊沒有一個中國留學生的圈子。這迫使他在語言上不得不盡快提高,生活上不得不盡快適應,人際交往不得不盡快融入。

三是當時中國的互聯網資訊平台剛剛起步,而且沒有網絡通話軟件,父母和小季的電話溝通較少。這反而有利於培養小季的自立和成熟。

四是小季甩掉了在國內墊底的思想包袱。和當地師生的良好互動,以及尊重個性發展的氛圍,讓他建立了自信,激發了學習的欲望。

小季出國留學後,地位和身份、心理和觀念都發生了轉變,潛質和才能都激發出來了,使得國內的“枳”,在國外培養成了“橘”。

我們也可以看到相反的例子。

2010年4月9日中國新聞網報道《與美博導鬧翻遭除名,中國神童留學生一度淪為遊民》。在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的幫助下,最終這名留學生回到了中國父母的身邊。

朱強(化名)在中國時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2001年提前完成了大學本科學業。父母將他送到洛杉磯南加州大學深造,攻讀博士學位。可令人想不到的是,朱強的留學生涯並不順利。他因為與導師的關係緊張,影響了學業。2006年被學校除名。由於失去了生活來源,走投無路的朱強流浪街頭,加入了洛杉磯的流浪大軍。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強在這期間始終對父母隱瞞,後來父母知道真實情況,表示,“隻要孩子能夠平安回來就好”。

這其實是一個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相對比的事例。素質教育是厚積薄發,注重情商培養和性格發展,心理品質以及價值觀念的根基比較紮實。應試教育則是以偏概全,注重考試技巧的培訓,以學習分數作為唯一標杆衡量學生的發展前景。隻要學習成績好,老師家長都會寵著你。換了水土,難以適應,國內的“橘”到國外就長成了枳。

這些年來,國內雖然也一直強調素質教育,但很多素質難以進行客觀的量化考核,升學考試還是要落實在分數上。國內外文化與生存環境的巨大差異,肯定對孩子原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產生衝擊。

責任編輯: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