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大雷音寺。
如來高坐於金蓮之上,菩薩、羅漢、聲聞、帝釋、比丘,約於萬眾。
佛光萬道、梵音緲緲、各僧佛寶相莊嚴,從他們的臉上看不出七情六欲,或雙手合十,或單手合十,或持梵鈴,或持法器,或蹲,或站,或依,或靠,法相萬千,各有不同。
隻中央空地之上,一麵相慈悲的老嫗麵對著如來虔誠跪地,臉上卻有慍怒。
“毗藍婆菩薩,你著相了。”如來的聲音回蕩在整個靈山,聲若洪鍾又若仙音。
“弟子動了凡心,被六欲所困,是罪過。”毗藍婆咬著牙說道。
“菩薩你歸隱深山悟道,豈知因果到來之時,不會計較你在哪,你在做什麼,屬於你的因果,終會是你的因果。”
“弟子業已自醒、自問,卻不知因從何來,這般,弟子才至靈山,請我佛如來解惑。”
“文殊、普賢兩位菩薩,你二人修成佛法,可否解毗藍婆之疑惑?”如來沒有直接回答毗藍婆的問題,而是轉頭望向文殊和普賢。
“阿彌陀佛,自毗藍婆處發生此異端來,小僧也曾思悟良久,卻也難解其中因果由來,還望如來為大家解惑。”文殊雙手合十先是唱喏了一聲,搖了搖頭說道。
“觀音尊者,你可有所得?”如來問觀音。
觀音左手托著玉淨瓶,右手在胸前合十,對著如來點了點頭,接著將目光轉向毗藍婆,說道:“菩薩,你我雖許久未見,你知我音,我曉你容,這也是因果,因果因果,全乎一心乎?我佛說,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世界,以用布施。世界如恒河沙數,因果也便以恒河沙數,因因果果,果果因因,也在不斷變化之中,所以,如來一開始如是說,菩薩你著相了,是為此緣故。”
“毗藍婆菩薩,此刻你可明了?”如來再問。
“小僧更加疑惑了。”毗藍婆說道。
“這便是了,菩薩悟性甚高,本座業已不及。既如此,菩薩還是回你山中潛心悟道罷,因已出,果還會遠嗎?”如來微笑道。
“弟子告辭!”毗藍婆拜了三拜站起身欲走,卻看見如來此刻眼皮一抬,右手指不斷掐算著。
“菩薩留步,你的果已提前到來。”如來停止了掐算,將右手再次掐著蘭花指置於膝蓋上。
毗藍婆不明所以,站在了一旁,望著如來。
眾僧佛也不解的望著如來,之前如來說“因已出,果還會遠嗎?”聽起來是佛法,但是他們知道這是如來在布局,意思是說,既然別人造了因,佛家總歸會讓他付出果,不是不報,隻是時候還未到。
前麵那些對禪,意思上看起來是佛法無邊,用因果來解釋毗藍婆的欲念,其實是為了最後一句話而做的鋪墊,佛法,即是讓人聽不懂的玄奧之語,如果任何人都能聽得懂,那怎麼能襯托出佛法的高大上呢?
如來見眾人都疑惑的望向他,他神秘的笑了笑說道:“毗藍婆的金針成就了一個凡人,這是因,地藏與這凡人結了怨,這也是因,毗藍婆最始的因是毗藍婆凡心之欲,毗藍婆,你可知?”
“我佛慈悲,事事都難逃佛法所向,的確是小僧嗔怒之因,的確是弟子著相了。”毗藍婆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