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操案例分享風雲突變的“港灣戰爭”(2 / 3)

當時全國港口吞吐能力每年缺口達5億噸,23個主樞紐港口的綜合能力利用率均在120%左右,明顯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

交通部“十一五”規劃的要點是:積極促進沿海港口發展,新增吞吐量80%,要求2010年沿海港口通過能力達50億噸、集裝箱碼頭能力達1億標箱;到2020年,全國沿海港口貨物/進出口貨物吞吐量將翻一番。

經過調研分析,我們發現港口行業的關鍵成功因素已成普遍規律:

1.地方政府主導。將“以港興市”提高到戰略高度,並將臨港工業確立為主導產業,成立相關協調機構,由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地方政府緊緊抓住港口規劃開發的主導權,全方位招商引資,並適度引入競爭機製。

2.區域資源整合。近年來,海口、北部灣、廈門港等區域資源大整合,實現資本、人事和業務的全麵重組,消除了內耗和無序競爭,迅速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3.公用碼頭為主、業主碼頭為輔。港口作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對海運、裝卸/儲運、代理和臨港加工業等諸方麵均起著直接的帶動作用,並間接促進城市綜合環境和服務質量的提升。而業主碼頭的岸線資源利用率比較低,經營封閉、產業鏈條短,難以發揮碼頭的聯動作用。

4.開發與運營適當分離。港口規劃開發的社會公共性突出,而碼頭運營管理的商業化顯著,二者分離漸成趨勢,在新興港口城市尤其明顯。如在深圳的鹽田港,港區開發由國有獨資的港務集團統一承擔,碼頭的投資運營則完全商業化。

對港務集團而言,隨著資本密集度、技術密集度和高加工度的不斷提高,重化工業將成為該市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該市物流體係發達,並具有向“鐵海聯運”方向發展的獨特優勢。京九鐵路與廣梅汕鐵路在此交彙,惠澳鐵路與京九、廣梅汕鐵路接軌;惠澳鐵路二期工程(進港線)正在籌建中,將使該港真正具備鐵海聯運的貨物集輸運能力。廈深鐵路建成通車後,更是將融入從香港、深圳到廈門的3小時沿海經濟圈。

從我國的港口吞吐總量來看,其增長速度一直高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而該港口貨物吞吐量卻明顯拖了後腿。2006年,該市外貿增速僅為11.6%,低於區域內其它各城市;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總量的比例為33.3%,低於全省的平均水平。

近年來,該市外貿進出口量持續增長,其中“三資”進出口額占全市進出口總額的40%左右,商品以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為主。另外,大型投資項目紛紛落戶,石化項目下遊產品產生大量的固體貨物,其中適箱貨物占有相當比例,物流量明顯增加。

據發達港口城市統計,港口及相關產業對城市經濟GDP的貢獻率高達20%~30%;港口效益和社會效益比值為1:9,即港口每產生1元的直接效益、當地社會將產生9元的間接效益。國際經驗表明,沒有哪個港口城市是依靠業主碼頭而興盛繁榮的。

以商業碼頭為龍頭、臨港工業為支柱,才是“以港興市”的關鍵。有鑒於此,近年來該市政府明確提出,要從“沿江城市”向“沿海城市”全麵轉型。

三、港務集團的戰略整合方案

(一)所在港口的戰略定位探討

港口與港務集團的定位,既有關聯又有區別。

港口不同於一般企業,我們從產業邊界、競爭地位及區域範圍等3個維度進行分析,歸納出其戰略定位:具有一定區域競爭優勢的綜合性港口。

在港口的區域定位上要“跳出本市看港口”,它不僅是粵東的,也是珠江三角洲的;甚至要“跳出珠三角看港口”,它是整個華南地區的,也是京九鐵路沿線的。

在競爭地位上,港口競爭優勢來自自身的資源儲備、發展空間和周邊物流體係;應積極承接深圳、廣州的港口轉移,發展散雜貨並兼顧集裝箱業務。

在產業邊界上,應發展成為兼顧客運和貨運,集裝箱和散雜貨業務同步發展,以通用碼頭為主、業主碼頭為輔,並包含旅遊碼頭在內的綜合性港口。

我們知道,從產業價值鏈的上下遊順序劃分,港口業由如下環節構成:港口規劃、投資、開發、運營、航運及倉儲配套服務;不同產業鏈上的企業,其經營特征,指導思想、擴張模式和投融資方式等均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