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相關多元化的戰略定位(2 / 3)

2.在產業競爭充分時期,能夠集成產業鏈的企業畢竟是鳳毛麟角,是聚焦後向一體化還是前向一體化值得探討

(1)剝離上遊業務,聚焦終端產品。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前提的成立僅限於核心部件並非存在於上遊業務的產業,此時企業可以集中精力於麵向終端消費者的產業服務鏈環節。或者說,提供部件的上遊產業比較成熟,更新換代非常少見,已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在咄咄逼人的日本汽車行業,整車製造廠商與零配件提供商也是相互分離的。以豐田汽車公司為例,他們按照零部件對整車的重要程度,將供應商分為三類:核心部件供應商、特征部件供應商和商品部件供應商,並建立兩級供應商組織——協豐會、榮豐會。

豐田在日本的一級分包企業有168個,加上二級和三級分包企業,共有31600個分包企業。

在縱向一體化外包中,豐田采取與一級分包廠家相互參股的方式,業務關係相互獨立。豐田在協豐會成員企業持有不低於30%的股份,在榮豐會成員企業持有10%左右的股份(特征部件供應商均為榮豐會成員)。同時,協作單位持有豐田公司或豐田集團其它成員企業的連鎖股份。

上述資產紐帶密切促進了相互之間的信任與合作,協作企業在外部財務資金方麵依賴於豐田,並接受豐田委派的人選。另外,豐田公司鼓勵協作廠商積極拓展其他整車製造商等外部客戶,而且對外業務的利潤率往往更高。

近幾年來,在全球汽車業合並重組及信息化浪潮的衝擊下,豐田公司仍堅守金字塔型體製,不斷強化與零配件供應商的協作緊密度。通過向日本最大的汽車零部件製造商——電裝公司派遣常務職員,將大發公司和日野汽車公司收購為子公司,提高對雅馬哈發動機等公司的出資比例等行動,豐田進一步強化了縱向一體化的產業鏈。

(2)聚焦核心部件,剝離終端業務。

如果產業鏈受製於上遊核心部件,產業進步關鍵在於技術創新;而企業自身產品創新力不從心,在日新月異的終端消費市場麵前已是顧此失彼,那麼可以考慮集中資源向上遊轉移。

2012年1月,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申請破產保護。打敗傳統影像產業鼻祖的並非數碼相機技術,而是百年柯達的產品創新基因已經退化,卻仍然在數碼相機終端市場的“紅海”中苦苦支撐,喪失了向上遊核心部件和關鍵原料開發領域轉型的機會。

同樣在數碼技術時代喪失“起跑”優勢的中國樂凱公司,與柯達分手後毅然投身於影像產業的上遊領域,依靠光學薄膜技術開發,成功轉型為國內最大的數碼影像材料、數字印刷材料的科研和生產基地。

需要指出的是,主攻上遊部件、放棄終端產品的企業,容易做強但不容易做大,而且其品牌的大眾知名度往往不高(“隱形冠軍”)。更重要的是,長期脫離終端市場,可能喪失對市場變化趨勢的直接感受。因此,與產業鏈下遊企業建立戰略聯盟關係、培育並維護良好的產業生態至關重要。

美國高通公司早期也曾涉足終端產品生產,隨後聚焦上遊技術開發,成功轉型為全球領先的無線半導體生產商、無線芯片組及軟件技術供應商。除銷售芯片和許可軟件外,高通公司還首創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使係統設備和終端設備製造商不必自行研發,也不必集成自己的芯片和軟件解決方案,就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完成產品上市。

至今,有超過190家公司被高通公司授予CDMA產品專利組合使用權,其中120多家被授權製造和銷售WCDMA/TD-SCDMA產品。基於在3G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高通公司已投資4G技術10多年,其授權協議也涵蓋了基於4G標準的產品。

3.橫向一體化的業務邊界不能過寬,收購擴張不能替代集約經營

從豪華車與平民車通吃的“八大金剛”,到陸續賣出阿斯頓·馬丁、路虎、捷豹、沃爾沃而徹底回歸“一個福特”時代,福特“沉浮錄”就是產業邊界不能過寬的有力佐證。

與福特、通用的橫向擴張不同,豐田公司從不熱衷於收購兼並,幾十年來在精益生產上深耕細作,“準時生產”、“零庫存”等管理創新層出不窮,在成本控製、市場反應和研發投入上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如此一來,豐田不但在成本上比競爭對手平均降低7%,產品質量更是好評如潮——凱美瑞在美國是最暢銷的轎車,普銳斯是全球最先量產銷售的混合動力車,雷克薩斯則連續排在豪華車銷售榜首。

(五)一體化戰略定位的基本原則

相關多元化的戰略定位仍然由三大部分組成:產業邊界、商業形態和競爭地位;其定位原則仍須遵循三大部分的相應規律。

在產業定位中如何確定產業鏈取舍,可謂縱向一體化的關鍵;在競爭地位定位中如何界定產品定位、客戶定位,則是橫向一體化的基礎,而這都離不開對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煉和確認。

無論是向上遊發展還是向下遊拓展,主要取決於企業自身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定位和產業生態的狀況。在一個產業中做上遊產品如零配件可能很賺錢,也可能不賺錢,例如空調的壓縮機和彩電的顯像管,關鍵取決於企業是否在該市場上有競爭力。空調產業的下遊即銷售和服務是非常大的一塊蛋糕,蘇寧靠空調批發起家,早已成為家電零售業的巨頭;格力最初做空調配件,最後成為全球空調製造業的老大。

如果一個企業的競爭優勢是在生產領域,而且銷售有一定的規模,沒有資金壓力,那麼自己做配件就沒有什麼問題,而且可以節省成本,進一步擴大成本優勢。格蘭仕在微波爐上就是如此。但另一方麵,如果企業的核心能力在於品牌、資本運作和營銷渠道,就沒有必要將資源投入到生產領域。從戰略上來看,做零配件雖然也是一種戰略選擇,但垂直一體化尤其是後向垂直一體化容易提高企業的經營風險。

不過,對進入行業第一陣營、特別是居於領先地位的企業而言,縱向、橫向一體化是無法回避的問題。或者縱向打通產業鏈、掌控行業稀缺資源,或者橫向並購延伸產品線、抓住核心市場與優質客戶,這是企業發展擴張的必然選擇。

當然,假如行業前景不明、競爭格局混亂,企業就沒必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可以選擇向行業吸引力、企業競爭力雙高的新產業領域進軍或轉型。

如前所述,“與運輸相關的全球消費者服務公司”的指導思想,曾使福特公司深陷泥潭。比爾·福特不願重蹈納賽爾的覆轍,一再強調要將核心業務汽車生產、銷售的贏利作為壓倒一切的目標,即將福特重新定位為“世界領先的為消費者提供汽車產品和服務的企業”。

“注釋1”格裏·約翰遜,凱萬·斯科爾斯。戰略管理(第6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189.

二、相關產業多元化

所謂同心(核心能力)多元化,是指以企業原有核心能力為基礎的多元化。

若幹年來,“相關多元化”已成為一種主流思想:企業的多元化發展有一個業務範圍的有效半徑,處於有效半徑內的相關業務有可能與主業形成協同效應,從而實現範圍經濟優勢;而業務半徑的大小,則取決於生產、技術和市場等三方麵的相似度和相關性。

上述理論指引下,銀行以交叉銷售為基礎,進入保險、理財行業;建築企業以縱向一體化為支撐,投資房地產開發、建材生產等領域;而商業企業則以資源共享為依據,投身於商業地產領域……

(一)迪士尼的核心能力多元化

1922年,19歲的美國畫家沃爾特·迪斯尼窮困潦倒。在寒冷的地下室車庫裏(又是一家“車庫”企業),他與好友伊沃克突發靈感創作出一部兩分鍾的動畫片,接著又推出了《三隻小豬》、《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及《阿拉丁》等動畫片,並由此一發而不可收。

次年,創業資本隻有40美元的迪斯尼兄弟公司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家把動畫搬上銀幕的電影公司。從此,米老鼠、唐老鴨走進了千家萬戶,全世界的孩子們擁有了精彩紛呈的動畫電影。

如今,年逾90的迪斯尼已成長為一個娛樂王國,覆蓋影視娛樂、媒體網絡、主題公園、消費產品及互動業務等五大領域,雇員總數達16.6萬人。

2012年,迪斯尼公司實現銷售總額422.78億美元,列“2013世界500強”第66位;2013年銷售總額超過450億美元,利潤總額竟高達107億美元。

迪士尼的商業模式,帶有明顯的“輪次收入”特征。

1.影視娛樂

迪斯尼首先是一個以影視娛樂業務起家的公司,生產各種影片、動畫片、電視節目,並錄製和上演舞台劇。他們通過流水線方式批量製作動畫片、發行拷貝和錄像帶而財源滾滾,第一輪收入就基本解決了成本回收問題。

迪斯尼旗下現有多家影片製造公司,包括著名的皮克斯(Pixar)、驚奇(Marvel)、試金石(Touchstone)、米拉麥克斯(Miramax)、博偉(Buena)及好萊塢(Hollywood)等。他們每年生產50多部故事片,還創作大批含有角色形象的電視節目,並向美國四大電視網提供節目。另外,迪斯尼購買其他廠商的影視片,然後向影院、電視台和家庭等市場進行銷售。

2.媒體網絡

有了內容就要有媒體去傳播,於是迪斯尼陸續收購了美國ABC、ESPN等廣播電視網,成為僅次於美國時代華納公司的全球媒體巨頭。2013年度,在銷售總額中占比45%的媒體網絡業務,為迪斯尼貢獻了近三分之二的利潤。影視娛樂業作為價值鏈上遊,借助自己的品牌優勢向其它產業延伸,媒體網絡業又反過來促進影視娛樂業的發展。

3.主題公園

在米老鼠等卡通形象大獲成功的基礎上,1955年,迪斯尼以動畫中的人物故事為中心,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卡通王國——洛杉磯迪斯尼樂園,給全世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動漫產業經營模式。全球已建成的迪斯尼樂園已有5座,分別位於美國洛杉磯和奧蘭多、法國巴黎、日本東京、中國香港,它們把隻能在電影和動畫片裏看到的故事,變成了可玩、可遊和可以感受的實際天地。在以不斷提升的品牌知名度獲得門票收入的同時,迪斯尼還帶動了餐飲消費、商鋪出租和紀念品銷售等等。因此,主題公園的創收構成了迪斯尼的第三輪收入。

2011年4月,位於上海的第六座迪斯尼樂園主體工程破土動工。該項目總投資245億元人民幣,首期建設樂園及配套區占地麵積達3.9平方公裏,預計將於2015年底開門迎客。

4.消費產品

再看迪斯尼連鎖專賣的消費品經營。

迪斯尼專賣店在全球總數約有900多家,每年光顧專賣店的孩子與家長多達3億人次;產品種類有2800多種,涵蓋手表、飾品、少女裝、箱包、家居用品、毛絨玩具及電子產品等。迪斯尼每推出一部新的影片,整個集團就會利用所有宣傳機器和設施進行推廣,各種圖書、音像製品也同步推出,一路延伸到主題樂園、家具、日用品、服裝、玩具和紀念品等。一件售價不過10美元的T恤衫,如果印有迪斯尼卡通人物就能賣到35~40美元。

2013年,迪斯尼消費品收入35.55億美元,占集團總收入的7.89%,成為其產業鏈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組成部分。

成立於1994年底的互動業務,定位於發行基於迪士尼品牌資產的遊戲、兒童教育及小活動等互動軟件,並經營Disney。com網站、製作移動遊戲等。

2010年,迪士尼以5.6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社交遊戲開發商Playdom,當時正值Facebook的遊戲業務迅猛發展之時。

然而,迪斯尼的互動業務很不景氣,不僅一直做不上規模,而且長期在虧損的泥潭中掙紮。

迪斯尼體現出來的是美國式文化,以及這種特色文化背後的特色商業模式:簡單、輕鬆及可複製,他們也自我定義為一家“家庭娛樂公司”。

如此看來,迪斯尼的產業邊界非常清晰——“麵向兒童(及其家長)的娛樂產業”,其戰略定位就是“全球領先的(家庭)娛樂產品和服務提供商”。

(二)中集集團多元化得失分析

在公司官網上,中集集團對企業定位是如此描述的:世界領先的物流裝備和能源裝備供應商。

1.中集集團的業務板塊構成

(1)集裝箱板塊。包括幹貨箱、冷藏箱、特種箱、模塊化建築和地板等業務;幹貨箱產能超過240萬TEU,冷藏箱產能超過19萬T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