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莊的故事(故事簡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膠東農村相繼實行了大包幹生產責任製。生產責任製的實行,使廣大農民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們渴望擺脫“幹一天三、四毛,青黃不接吃不飽,沒錢摳雞腚,有病咬牙熬”的窘迫困境。
生產責任製的實行,農民的肚子飽了,可口袋裏依然是癟的。農村貧困落後的麵貌仍然困惑著幹部和群眾。
應屆高中畢業生於勇、苗心雨放棄高考,毅然回到故鄉----銀杏莊,立誌為改變家鄉麵貌貢獻自己的一切力量。
在黨支部的領導和廣大群眾的支持下,以於勇為廠長的“鳳山縣銀杏莊電器材料廠”成立了。苗心雨、牟紅梅、周二順、於猛等一批青年堅決地站在於勇身邊。他們克服困難,迎難而上,在與保守、落後的思想行為作鬥爭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獲得了讚譽,贏得了信任。使企業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使貧困落後的銀杏莊變成了一個集農、工、商、住、學、旅遊、觀光、度假、休閑為一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在經曆了曲折、辛酸的感情糾葛後,於勇、苗心雨這對有情人終於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