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勝景之冠"“日月潭,素有“雙潭秋月”之稱。它位於台中南投縣境內,由阿裏山和玉山之間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
日月潭是台灣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全國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湖麵海拔760米,湖周長36千米,水域麵積約8平方千米,水最深處為6米。湖中有天然小島浮現,圓若明球,形成“青山擁綠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7月平均氣溫在22℃左右,1月平均氣溫在15℃左右,夏季清涼,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日月潭之美,在於它環湖皆山,重巒疊峰,鬱鬱蒼蒼;湖麵遼闊,水平如鏡,潭水湛藍;湖中有島,水中有山,波光嵐影;一年四季晨昏景色,各有不同。
在風和日麗的春天,翠山環繞,堤岸曲致,山水交映,變化多端。當晨曦初上時,萬籟俱寂,湖水映射出綺麗的色彩,倏忽變化,神秘莫測;每逢夕陽西下,日月潭畔煙霞四起,輕紗般的薄霧在湖麵上飄蕩回旋;若遇細雨濛濛,四周山巒猶如經過衝洗,顯得格外清爽,山光水色,更是碧綠得可愛;尤其是秋季的夜晚,明月照潭,清光滿湖,碧波素月交相輝映,優雅如畫,置身其間,如臨仙境。
清人曾用“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淩空水自閑”的詩句,讚美日月潭這“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遊人常把它與西湖相比,究竟誰美?其實,祖國山河,何處不美!日月潭不僅是台灣人民的驕傲,大陸同胞亦為它那“萬山叢中突現明潭”的奇景而自豪。
由於潭中有一小島,將潭分成兩部分,一邊如日輪,一邊似新月,故得名日月潭。關於日月潭的來曆,有一個非常古老而又感人的傳說故事。
很久以前,天宮中的太陽神與月亮仙女是一對情投意合的伴侶。他們一個白天值班,一個夜間工作,很少相聚在一起,時間長了他們對自己的現狀產生了不滿,想要脫離天宮,到人間去過隱居生活。
然而,天上沒有了太陽、月亮,世界將一片漆黑,太白金星知道了他們的心思,就在半路上攔住他倆,耐心規勸他倆轉回天宮。可是他倆並不聽勸告,反而乘太白傘星不防,推開他便跑。他倆在前麵跑,太白金星在後麵追,不知跑了幾萬裏了,太陽神和月亮仙女眼看太白金星越追越近,就一頭朝地上紮了下去,落在了一片高山中。於是,太陽神化作日輪潭,月亮仙女化成彎月潭,兩潭水相連,人們都叫它“日月潭”。
太白金星追到跟前,看見了發生的一切,搖搖頭長歎一聲,隻得回到天宮重造了太陽和月亮,而由太陽神和月亮仙女變成的日月潭就從此留在台灣島上。
曰月潭所在的地方古稱水沙連(水沙廉),今屬南投縣魚池鄉,是高山族曹族人的聚居地。相傳,300多年以前,嘉義縣有同胞狩獵、追逐一頭白鹿至此,發現此地山清水秀,可狩獵,可種植,遂相繼遷於此。台灣府記載:“水裏社,有水裏湖之名,係水裏社蕃族發現潭水,而以名社。”
潭畔的山麓上,建有許多亭台樓閣。龍湖閣、涵碧樓,清幽素雅,是觀賞湖光山色的好地方。
日月潭四周,秀美的自然景致中,點綴著寺廟古塔,故這裏又是台灣一大佛教勝地。其中最出名的是潭南青龍山麓的玄奘寺和潭北山腰的文武廟。
日月潭南岸的青龍山麓,有一座玄光寺,寺中塑唐三藏法師金身,曾是玄奘法師靈骨暫藏之所。這裏地勢險峻,樹木蒼翠,寺後登上1300多級石台階,可達玄奘寺,玄奘寺是為紀念唐三藏法師玄奘而建的新寺。寺中大殿三層,金碧輝煌。寺前門樓一座,白色的柱子,畫棟雕梁的樓頂,飛簷挑角,富有民族特色。寺中三樓有玄奘塔,供奉著唐代高僧玄奘的一部分遺骨。
早在抗日戰爭期向,日本侵略者把玄奘頭骨的一部分,從南京天禧寺竊往日本。1966年,日本政府將玄奘遺骨送到了台灣,初放在獅子山開善寺,繼移至日月潭玄光寺。玄奘寺建成後,玄奘的遺骨就移放在寺中三樓塔內,供人憑吊。人們憑吊玄奘遺骨,卻也寄托著對祖先發祥地的懷念之情。
登青龍山巔,有一座慈恩塔。塔九層,仿照遼宋古塔式樣建造,為八角寶塔,莊嚴雄偉。據說塔基至塔身45米,加上青龍山高955米,恰好為1000米。登塔遠眺,雙潭景色盡收眼底。民間流傳,天高雲淡時,登塔可望西子湖畔的六和塔尖頂。這雖然近似神話,卻也頗蘊深情。
文武廟在日月潭北部的山腰密林深處,從山腳下到廟門口要登365級石階,俗稱“登天路”。廟內集諸神大成,濟濟一堂,居中為孔子,此外有文昌帝君、關公、神農大帝、三官大帝、元始天尊,乃至魁星、城隍、土地公、海龍王等’真是猗歟盛哉!
孔雀園在日月潭東北角,園林內飼養著150多隻孔雀,當它們看見豔裝的遊人時就競相開屏。翠綠、亮綠、青藍、紫褐,五色金翠線紋的尾羽,猶如翡翠、碧玉一般,光彩奪目。
遊覽日月潭,最有意思的是中秋賞月。遊船在潭心輕漾,仰望蒼穹,一輪滿月,高懸中天,四周群星為之遜色。當幾片薄雲輕撫著皎潔的月亮,慢慢地飄動時,刹那間,月兒、群山、樹影變得晶瑩朦朧了。當片片薄雲眷戀地告別月亮時,黑綠色的湖水又變得晶瑩明亮起來。
此時此景,常令遊人想起當地高山族的一個神話故事。相傳,在很久以前,在日月潭中盤踞著公、母兩條惡龍。有一天,公龍飛上天,吞食了太陽,鑽進湖裏;母龍一見紅了眼,也飛上了天,一口吞食了月亮,也鑽進了湖裏。不一會天全黑了。
這時,青年漁民大尖哥和水杜姐拿著金斧、金剪,摸黑出了家門,決心把太陽和月亮找回來,好讓大家重見光明。這天,他們倆結伴來到湖邊,見那兩條惡龍正在湖裏戲耍太陽和月亮,就操起金斧和金剪把兩條惡龍殺死,放出太陽和月亮,重新照亮了大地。
後來,這夫妻倆變成了兩座人形大山,分別立在潭邊,永遠保衛著光明。這個神話故事,生動地反映了高山族勞動人民痛恨黑暗勢力,勇於對敵鬥爭的堅強意誌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日月潭西北山腳下,有個從濁水溪上遊通過18千米長的大隧道引水人湖的入水口,這就是日月潭的水源。入水口噴出的水花,高達四五米至七八米,勢若蛟龍噴吐,煙雨迷蒙,聲若雷鳴,較之濟南的趵突泉更加壯觀。
日月潭原來的麵積比現在要小得多。為水力發電需要,增大蓄水量,分別在湖西和湖南築壩,從濁水溪上遊引水入湖,使湖水麵積增大了70%。雖然日月潭舊貌已改,但其湖光山色依然如畫。這個水力發電站,裝機容量約計14萬千瓦,為台灣的工農業生產和民眾生活提供了寶貴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