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勝古跡一瞥
上海簡稱“滬”。它位於長江三角洲上,北扼長江門戶,瀕東海之濱,南臨杭州灣,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國最大的港口和重要的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
曆史文物和文獻證明,早在5000年以前,就有人在上海這塊古三角洲上勞動、生息和繁衍。春秋時代,上海是吳國的東部邊境。戰國時代,上海地區屬楚國,公元前248年,楚考烈王將這一帶封給國相春申君黃歇。當時,春申君和齊國的孟嚐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並稱“四公子”。後人,為紀念春申君,稱上海為“春申”,或“申”;稱穿過市區的浦江為“黃歇浦”,後簡稱“黃浦江”。“風翻白浪花千片,濤似連山噴又來”,昔日“黃浦秋濤”,曾是“申城八景”之一,風光無限。
3世紀時,上海的海濱和吳淞江(又稱“蘇州河”)口一帶,老百姓以捕魚為生。那時候,漁民常用一種竹子編製成的柵欄,叫做“滬”(即“滬”),落潮時,“滬又露出水麵,魚便徒手可得”。上海簡稱“滬”,由此而來。
7世紀,這裏稱“華亭”。直到11世紀,才出現了一個小集鎮,叫“上海鎮”。從此,上海逐漸成為中外海運船隻的集散地。到了元朝末年,烏泥涇(今上海縣)人黃道婆,從海南島帶回了新的紡織技術,普及推廣,以至“衣被天下”,極大地促進了上海棉紡織業的發展,上海成了當時國內棉紡織業的中心。
清康熙時,設置海關,上海成為“商賈雲集,海輪以萬計”的繁榮商港,被稱作“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英、美、法等帝國主義國家,強迫清政府將上海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占據了大片租界地,並繼續擴展租界,從此,上海成了“冒險家的樂園”。
堪稱東亞第一大教堂的徐家彙天主教學、東正教堂、基督教堂、小桃園的伊斯蘭清真寺,還有龍華寺與玉佛寺兩大佛教寺廟,吸引著世界各國的大量信徒。
玉佛寺裏有兩尊玉佛。一尊玉佛坐像,供奉在玉佛樓正中的廳堂內,高1.9米,用整塊白玉石雕成,雙腿盤坐,造型美觀,玉色晶瑩,神態端莊,周身佩著金飾,飾件上鑲嵌著紅、綠、藍各色寶石,閃閃發亮,光彩奪目。
臥佛堂神龕裏,供奉著的是另一尊玉雕佛像,長96厘米,側臥在紅木榻上。他一手支頭,一手擱在身上,神態自若,姿態逼真。
相傳,清代光緒初年,普陀山有位慧眼和尚,隻身雲遊,從五台山到峨眉山,又經西藏去緬甸,迎來大小玉佛五尊,歸來時途經上海,留下了坐佛和臥佛,並發誓化學建寺。曆經六載,在江灣鎮建造了玉佛寺。辛亥革命後,玉佛寺頹敗,1918年在今安遠路重建,兩尊玉佛也就供奉在玉佛樓與臥佛堂。
龍華寺,可以說是上海地區曆史最久,規模最大,建築最宏偉的名刹了。傳說,這是三國時吳國國君孫權為母親祝壽而建的(247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曆史了。龍華寺曆經滄桑,屢毀屢建。現在的龍華寺,為清朝光緒年間重建,保持了宋代佛家禪宗伽蘭七堂製的寺院建製,占地6.25萬平方米。
寺前有龍華塔。據傳孫權獲西竺康居國五色舍利子,遂命建13座塔存放。龍華塔,即為其中的一座,它與龍華寺同年建成,塔高41.21米,巍峨挺拔。
寺西為桃園,原是國民黨反動派屠殺革命者的刑場,今辟為龍華烈士陵園。每年陽春3月,十裏桃花,嫣紅一片,分外妖嬈。遊龍華,賞桃花,趕廟會,是上海人的傳統習俗。
龍華烈士紀念地位於徐彙區龍華西路,毗鄰名刹龍華寺。紀念地由龍華烈士陵園、龍華烈士紀念碑和龍華烈士紀念館組成。
1928年8月,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在此辟建“血華園”,解放後,這裏擴建為龍華公園。1985年,又改為龍華烈士陵園,鄧小平同誌親筆題寫了園名。入園門,迎麵矗立著一座高11米、用赭紅色岩石疊成的假山,習稱“紅岩”,象征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陵園大草地北麵建有影壁式花崗石“龍華烈士紀念碑”,正麵刻有江澤民總書記的題詞“丹心碧血為人民”的金字。陵園占地7.2公頃,內植桃樹、桂樹近千株,還有雪鬆、廣玉蘭、臘梅、春楓等多種樹種。陵園東為龍華烈士紀念館和烈士遺址區,紀念館的館名為陳雲同誌題寫,館內有彭湃、趙世炎、陳延年、羅亦農等37位烈士的事跡材料和遺物照片。1927~1937年,國民黨在此囚禁過9000多革命人士。革命遺址區有烈士們英勇就義地。紀念碑南側有一棵高大的枯樹,樹主幹上彈痕累累。龍華烈士陵園1991年7月1日正式開放。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