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類比來說明事理,既是一種技巧與方法,更是一種智慧,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從身邊熟悉事物入手。運用類比的方法適宜從彼此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這樣,入題順暢,不突兀,彼此的交流也沒有認知上障礙,能更加清晰準確地將所要表達的意思傳遞給對方,從而取得對方的理解、認同與支持。否則,越比越晦澀、越難懂,還不如不比好。而身邊的事物,則是大家都熟悉的。例如一個學建築的文學青年向一位作家討教,作家看了青年的習作後,這樣說:“寫文章其實和建房子差不多,建房子首先要圖紙,寫文章首先也要有構思;房子的設計如果和大家造的差不多,就沒有任何看頭,寫文章也是如此,要有新意;房子設計得有新意,但看上去要讓覺得比例協調,不能一味求新而不顧視覺美學,寫文章也是如此……”作家對青年說了這樣一通話後,再具體針對青年的習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與意見,讓青年不禁有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感覺。
第二,從對方鍾愛的事物入手。有人喜歡釣魚,那麼你和談論釣魚一定是他所喜歡的。談論別人喜歡、鍾愛、擅長的事物,讓對方眉飛色舞,讓這是與人開心閑聊的一個小技巧。口才高手門不光在閑聊中善於運用這一戰術,在說服、規勸中,也善於運用這一戰術,並能將這一戰術用類比的橋梁,把自己真正想要傳遞的思想傳送到對方心裏。具體到類比在口才中的運用問題,從對方鍾情、擅長的事物入手,其好處有二:首先,對方有興趣聽,聽得專心與用心;其次,省得講大篇的道理,因為道理他本來就明白,或一說就明白,你隻需要點出來再移植所要類比的事物上就行了。這是一位青年的講述,“多年前,我要離開湖南的老家來北京闖蕩,父親是最大的反對者。為了說服他,我從他最喜歡擺弄的室內盆景說起,談到家裏的盆景為什麼長不高大,是因為沒有足夠大的土壤。還談到家裏的盆景為什麼容易生病夭折,是因為沒有經曆外麵風雨的洗禮……這個話題父親很願意和我談,這個道理他也懂得很透徹。然後,我將自己在家鄉的小城、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和盆景作了類比,告訴父親:要想我成材,趁我還年輕,還沒有完全長成柔弱的盆景之前,趕緊出去找一塊更寬廣的土壤,去經曆一下風雨。父親沉默了一陣子,之後再也沒有反對過我外出求發展。”
超級鏈接——小S語錄:
有些話我一時真不知該如何說,可我想到了與此類似的事物,隻要是有助於表達的,為什麼不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