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很多商家和百姓都有拜財神的民俗,每逢春節等重大節日都會請一幅財神畫貼在家裏以祈求來年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在他們眼中,財神是能帶來財富的神。中國民間供奉的財神有文武財神兩種,其中武財神的原型是忠義千秋的關公,而文財神則是被尊為陶朱公的範蠡。關羽的故事通過《三國演義》已家喻戶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忠義是獲得財富的最高道德倫理要求,不仁不義就是擁有了財富也是不被社會所接受和認可的。文財神陶朱公範蠡相比之下知道的人並不是很多,其實陶朱公範蠡在中國曆史上名氣一點都不比關老爺差,中國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意中人就是範蠡。之所以把範蠡神話為財神爺,這與他的財富觀有很大關係。
範蠡,春秋時期越國的政治家、軍事家,輔助勾踐20多年,在越國被吳國滅掉時,他提出降吳複國的計策,並隨同越王勾踐一同到吳國為奴,後又千方百計謀劃,使勾踐得以回國,成為輔助勾踐滅吳複國的第一謀臣,官拜上將軍。
當勾踐複國之後,範蠡了解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同安樂的人,於是急流勇退,毅然棄官而去。他首先到了齊國,被拜為相,但他退隱山林的決心已定,不久又辭官而去,到當時的商業中心——今天的山東定陶一帶定居,自稱“朱公”,人們稱他“陶朱公”。他在這裏既經營商業,又從事農業和牧業,很快就表現出了非凡的經商才能,成了大富翁。但在範蠡一生中,他3次將財富分給朋友和百姓,分完以後又重新創業,而且在創業中始終以誠信和仁義為經營的出發點。他從來不像一般商家那樣精打細算,盤剝斂財,而是對合作者謙和禮讓,對待雇工十分慷慨。遇到災年減產,他就減免地租,同時開粥廠賑濟災民。在年初,他和一些農民、商人簽訂商品收購合約,到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範蠡按照市場現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約價格。由於他的誠信和仁義使他3次千金散盡後很快又能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了他的故事,並評價道:“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
範蠡這種樂善好施回報社會的善舉,更使他的經商之道和誠信仁義遠近聞名,流傳後世。正因為他仗義疏財,從事各種公益事業,因而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的商業楷模,史稱“商聖”,所以被後人推崇為能帶來財富的財神爺的化身。
範蠡之所以流芳千古,被後人頂禮膜拜不僅僅是因為他商業上的成功,更多的是由於他的財富觀。他是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典型代表,可謂中國儒商的代表,他把財富看成人生過程中體現社會責任的一個載體。在經商的過程中,他還運用自己的商業智慧去帶動一個地方的黎民百姓致富,他教會了當地人民製陶和製醬技術,使許多百姓過上了富裕的日子。在他變為巨賈時,他認為財富是取之於民的,應該再回到社會中去,所以他毅然把千金散了出去。
回望曆史不禁要思今,談到財富觀和社會責任問題,我們不妨看看現在的企業家們的表現。我們現在的企業家群體雖然大多數還是很好的,但社會上卻有些企業家把追求財富變為人生終極目標,為了追求財富不擇手段,把誠信和道義丟在了一邊,在擁有大量財富後,不僅沒有社會責任感,反而變得更加貪婪。這些人為富不仁,不僅沒有一點“達則兼濟天下”的社會責任感,反而做出一些有損於民眾和社會的事情,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就是典型的例子。現在社會上極少數人有仇富的心態,雖然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但與有些富人的道德品行不高也有很大關係。獲得財富是人生成功的一個方麵,而運用財富以獲得社會和民眾的認可和愛戴,才是最大的成功。
我們的企業家到了應該反思的時候了,人生終極目標及人生的價值究竟是什麼?範蠡兩次入相,然後棄官從商,三次散盡千金,最後歸隱山水之間成了一個“漁翁”,人生何等的瀟灑和暢快淋漓。我們的企業家大都還是金錢的奴隸,沒有把財富與回報民眾和社會聯係在一起。富了以後怎麼辦?這應該是我們的企業家麵臨的一個大課題,不妨學學我們的財神爺!
範蠡不僅是一個商業理論家,創建了許多古典的商業理論,還是一個富了之後履行社會責任的典範,他的財富觀值得我們每個企業家學習。我們在膜拜他祈求發財時,他已用自身的經曆告訴了我們獲取財富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