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企業家李嘉誠在談到“企業管理理念是什麼”時說:“我的管理理念是把流暢的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模式與西方理性的科學管理相結合。”通用汽車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則說:“你簡直無法想象讓人們變得簡單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他們恐懼簡單,唯恐一旦自己變得簡單就會被人說成是頭腦簡單。而現實中事實正相反,那些思路清楚、堅韌不拔、有能力、有成就的人們正是最簡單的人!”他的這一理念與中國“大道至簡”的哲學思想暗合。縱觀中西方的成功企業,其管理理念都繞不開中國傳統哲學智慧,即使是沒有專門研究過中國傳統哲學,也常異曲同工地應用了中國傳統哲學智慧。
作為國學研究者和管理領域專家,筆者於20世紀90年代成立愛維龍媒管理谘詢集團,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的管理學,經過多年的研究,建立了一整套適合中國企業的管理模式,我們稱之為“中國化管理模式”。我們認為,中國的傳統哲學智慧就是中國企業家管理企業的“道”,而西方的管理科學則是管理的“器”。中國化管理模式就是根據中國社會的特點和中國企業的具體情況,把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哲學思維模式引入企業管理中,用中國人的哲學思想來管理中國人,從而使中國企業在揚棄的理念下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西方科學的管理模式。中國化管理理論一經推出,立刻成為許多企業爭相引入的管理模式,目前已使上百家企業受益。在探索“中國化管理模式”的過程中,筆者在全國100多種報紙、雜誌上發表了數百篇專論,其中一些文章被收錄進一些大學管理學的教材。此外,筆者還先後出版了《企業幸福力——EAP中國化與幸福管理》《傳承的力量》《大道行簡——中國化管理哲學36則》等闡述中國化管理之道的暢銷書,在中國管理界引起了較大反響。不過,以上幾本書都偏重於對中國化管理的理論探索。
於是,一個新課題就擺在了我們麵前,即如何繼承我們古聖先賢的實踐智慧。其實,人類的一切思想認知都是在“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的往複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鮮活生動的曆史人物和曆史故事是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思想智慧的最好途徑。
我們知道,早在幾千年前的氏族社會,被孔子稱為帝王師表的堯、舜、禹就構建了相對完善而又獨特的管理國家和人民的方式。在堯帝時期,老百姓就唱出了《擊壤歌》,歌中那種“無為而治”和百姓幸福自由的生活狀態足以說明當時的治國理念深入民心。堯帝沒有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而是禪讓給了舜。為了考察舜的人品和才能,他還把兩個女兒許配給了舜。經過幾年的考察和培養,舜帝也成為與堯一樣偉大的帝王。這種選拔人才和培養接班人的方式就連我們現代人也很難做到。後來的禹帝則不僅製伏了泛濫的水災,還用治水的理念治理國家,用順其自然、以人為本和天人合一的方法治國,開創了鼎盛的夏王朝。堯、舜、禹等明君的治國故事和治國理念深深影響了孔子、老子及其他先秦諸子的思想。
可以說,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故事史和總結故事的思想史。而我們在學習中國文化思想史的同時,必須了解中國傳統思想智慧產生的曆史背景和背景中的人和事,這樣才能全麵深刻地理解這些思想的真正內涵,從而把這些思想智慧應用到實踐中去,成為知行合一的踐行者。這些中國傳統思想智慧是中國當代管理者的鏡鑒。
縱觀中華數千年來的曆史,在眾多曆史事件和曆史故事中,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但無論失敗還是成功,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隨著歲月的推移,這些曆史故事如同黃河、長江之水滋養著每個華夏子孫,使我們更好地前行。中國的曆史故事很多都是中華文化中的儒、釋、道及其他哲學思想的反映和體現。儒家的“以人為本”,道家的“順應天道”,佛家的“思辨”,孫子兵法中的“伐謀、伐交”,墨家的“融合”,以及法家的“法、術、勢的辯證關係”,都是在這些活生生的古代故事中體現和反映出來的,這些故事本身就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有鑒於此,我們選取了中國曆史上的32個典故加以論述和點評,並撫今追昔,結合現代人物進行比較,以求更好地將中華文化的思想精髓應用於管理實踐中。例如,《馬雲與呂布的管理江湖》就是把看似亂了朝代的兩個人物——三國名將呂布及中國現代著名企業家代表馬雲展開對比論述,道出管理的真諦。為了適應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32篇文章盡量做到通俗易懂,言簡意賅,並輔以漫畫,使枯燥的管理理論鮮活生動起來。
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中國企業的不斷壯大,以中國傳統哲學智慧為核心的中國化管理的理論實踐和探索,為中國管理理論能夠在世界管理學中占有一席之地提供了可能性,我們應該在這條路上大膽實踐下去,並總結出相關的理論體係,這應是中國企業家和管理學者最崇高的使命和責任。
本書中的觀點隻是一家之言,難免有疏漏之處,旨在引起百家爭鳴,更好地推動中國化管理的研究和應用,歡迎各界人士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