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1.人文學科並非某些文科外在類聚的籠統稱謂,而是以人性教化為內在目的的精神態度與方法,它要求主體性體驗認同的評價立場,因而具有學理與踐履同一的特性。人的哲學是人文學科的本質,美學與教育學是人文學科的兩大代表。人文學科的近代衰微與現代複興。人文主義與中國現代化的超越意識。
2.作為麵向未來的“現代性”是一個文化範疇,其不斷揚棄“現在”的前進心態是一個自我否定而永不停止的矛盾結構,它本身已是“Post”(“後”)現代。
3.漢語學術界迄今未能統一規範“人文”學術的基本概念,並且不恰當地排斥“科學”語用。與此相關,“人文”被片麵地歸於東西方比較模式中的東方文化固有傳統,而模糊了現代性問題背景。“人文主義”屬於思想史範疇,世俗近代科學直接脫胎於文藝複興世俗人文主義,現代科學則與19世紀後的新人文主義處於相互依存的對立統一關係中;“人文學科”是指教育與學術分類科目;“人文科學”則是關於全部人文活動的係統原理。漢語人文原理建設的當務之要是轉向“人文”的科學性與現代性。
4.中國現代學術遲至20世紀末才出現獨立的人文學科觀念。這一史實包含著重要教訓。中國現代學術以僭越人文學科的唯科學主義為導向,終於導致專製型意識形態的大一統格局。80年代思想解放運動促成了馬克思人文理想主義的現代定位,使科學與人文學科同獲解放。中國人文學科的現代建設應強調知識形態與學術規範一麵,並在價值規範與意義引導中建立同科學的良性互動關係。
人的本質
1.把人的本質歸於社會關係的總和,是對《費爾巴哈論綱》作曆史相對主義的曲解,它源自第二國際經濟實證論。人的本質即人文本體,它不屬於實證科學的對象範疇,而是超越性的人文理念(idea)。勞動的人文本體意義。
2.任何審美形態中都不可或缺地有一無限境界,這一境界是人的有限勞動從外在目的的手段轉化為內在目的本身的標誌。人類隻有在審美中才是無限性亦即圓滿態的。馬克思“美的規律”不應囿限於實用型的真善統一說,而是一個形而上命題。它表明了馬克思人文主義的理想性與美學性。美是高於人的人,是造成未來為主導的時間觀念與勞動動力結構功能性的環節。
人文意識
康德“理性”作為形上超越一維是把握人文本體的能力。現代文化所推重的“理性”卻是康德認識現象能力的“知性”。現代意識中沒有康德的“理性”。這一缺失兆示著現代文明進程中一種深刻偏差。當代人文意識與“理性”重建。
人文主體與個性
1.禪宗革命將人文本體的主體原創性,亦即對有限實在的消解揚棄發揮至“空無”極致。它特別突出了個體實踐的本源地位並提供了重要的人文教習方法。禪對總體理性主義、結構主義及當代中國“積澱論”的批判意義。
2.人類文明進程至今仍以犧牲個性為代價。個性或是超前而夭折,或是滯後消磨於總體惰性結構。黑格爾式曆史辯證法視個性犧牲為正當合理,人文評價則以悲劇喚醒個性自我意識,並指示自由個性的人文本體地位。傳統美學至今仍以黑格爾總體主義的崇高吞並悲劇。
人文學科的方法
1.現象學以主體性體驗內在地消解了與主體二分的對象性客體,外在認識從而轉變為自行顯現,闡釋即描述記錄顯現過程,因而闡釋基於主體的人文生存世界。本源活動性現象學不同於哲學史對象的現象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