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人類社會的早期,“社會生活單位”都非常小,大多隻有數十人到數百人。這些“社會”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圖騰和文化。不同的“社會”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生存競爭,許多情況下,這些生存競爭以戰爭的方式進行。
228.早期的人類社會的競爭力取決於社會的組織化和規模,而規模又決定於組織化程度。組織化程度低的社會,在規模超越其管理能力後,就會發生分裂。在文字和國家誕生之前,組織化程度主要依賴於社會的宗教水平。
229.早期人類社會的技術進步是自發地發生的。技術的進步有賴於天才的出現,而天才的出現的概率與社會的人口規模成正比。人口規模大的社會出現技術進步的頻率較大。技術進步一旦出現,就會首先在社會內部傳播。因此,人口規模大的社會會在技術水平上居於優勢。技術水平的提高將導致該社會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提高。因此,人口規模、技術水平、富裕程度和文化發達程度之間也存在相互耦合的關係。人口規模大,則天才人物出現的幾率高;天才人物出現的幾率高,則社會的技術水平高;技術水平高,則富裕程度高;富裕程度高,則有剩餘產品供養官吏、教士和學者;官吏、教士和學者多,則社會的組織化水平高;組織化水平高,則社會能夠維持的人口規模大。這些構成一個良性循環過程,反之則構成惡性循環過程。
230.依據目前的考古學證據,文字和國家(也許還有城市)是大約在同時出現的。沒有文字,龐大的國家的管理是不可能的。文字的出現使得社會的規模迅速擴大。文字的出現導致了一個新的信息積累者階層的出現:學者和教師。
231.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曆史的另一個裏程碑。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社會出現了三個重大變化。其一,科學成為一種社會製度,政府和社會開始有意識地投資科學事業;其二,科學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耦合關係出現,科學和經濟發展之間形成遞增的正反饋關係;其三,出現了一種新的能量積累形式,即流通積累機製。
232.工業革命之後,民族國家逐漸成為生存競爭的主體。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全球化進程逐漸加速。迄今為止,各民族國家之間仍然存在著生存競爭的態勢。未來,有各個民族國家組成的“超社會”與民族國家所代表的“社會”將逐漸融為一體。
233.現代社會在積累方式上的另一個重大變化是,性別積累機製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這主要是基於兩點原因,其一,嬰兒死亡率的下降使得婦女不再需要生育大量兒童,因此,婦女花在撫育活動上的時間和精力大為減少;其二,現代生殖技術使得性行為和生育發生了分離。由於上述變化,婦女可以全麵參與社會生活,許多婦女側身於積累者的行列。
234.迄今為止的人類曆史的發展動力是各競爭主體之間的生存競爭。在未來,如果各競爭主體融為一體,本書理論的相關內容將會失效。
235.與此上一條類似,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積累者和奉獻者分層的前提是,隻有少數社會成員擁有足夠的閑暇(衣食無憂的閑暇)。當人類的生產水平能夠使所有的人都擁有充足的閑暇時,本書理論將會失效。不過,上述情況出現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多數社會成員具有從事創造性工作的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