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節 行動之前與行動之後(1 / 1)

我們為什麼要行動?行動之前你的意圖是什麼?行動之後你在意的是什麼?一係列的問題,都會在我們的行為過程中出現。我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動機,或者說意圖,這是為了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清晰,讓自己不再迷茫與盲從,以此減少或避免錯誤發生。

一個純粹的行為,其本身就是動機或意圖。你自然的那麼去做,純潔又簡單,不可解釋,沒有其他。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割裂與外在的關聯,這種關聯是發自你內心的,真誠又自然的。一個純潔的行為,外在與內在的動機必然一致。因此,省察行為的關鍵在於你行為本身的目的與本身之外的目的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可能導致的結果或失敗或就算成功也不理想。太多的目的摻雜在你行動的過程中會妨礙你的正確抉擇。

我們不妨提這樣幾個問題:

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的表現很教條主義嗎?

這樣做對自己有什麼好處?

是為了迎合別人的需要嗎?

是為了獲取別人的關注、同情、讚譽嗎?

這是內心的真實意願嗎?

是否在意結果,是否接受結果?

你會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嗎?

……

當你充分考慮了這些問題後,若能配上你的果斷,那麼,任何事情對你而言,都會處理恰當。

不要去羨慕別人做事是如何的能幹,你自己也不比別人差。學會以內省的方式來處理事情是我們減少失誤的最好方法。

我們都知道,衝動是魔鬼,三思而後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很多人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憑第一感覺,憑一時的衝動,結果有很多時候考慮問題不是很周全,往往無法取得滿意的效果,甚至還會犯下錯誤。

三國時,關羽被吳國殺死,劉備獲悉之後立刻被仇恨蒙蔽了內心,他不顧大臣的勸阻,也沒有冷靜下來思考下一步行動,立刻率領大軍前往討伐吳國,最後被吳國大將陸遜火燒連營,慘敗而歸,自己死於白帝城。

如果劉備不早死,三國的形勢或許就會很不一樣,因此,當我們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特別是重大事情的時候,必須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即使做了決定也要再多聽聽旁人的意見,對決定之後的行動很有幫助。

當事情已經出現結果,或者說結局已定,我們又當如何?如果事情處理的很圓滿,好的經驗與方法就應該發揚,錯誤的原因需要你反思,能夠對過失進行補救的一定要補救。這是態度問題,也是成功的法寶。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區別之一也在於此,平凡人與普通人的差異之一也在於此。所以那些抱怨自己為什麼總是失敗的人,請多思考你為什麼會失敗,你在做事之前心裏都思考了什麼,或者什麼都沒有思考。行動之前與行動之後,它們緊密相連,這對有效的發揮你的內省有極大幫助。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內省,可能有些問題會讓你感覺不舒服,但這是好事,讓你不舒服的問題就是你必須要麵對的問題,隻有通過麵對、了解、釋然,你才會讓自己有所突破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