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代中國各民族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各民族在錘煉民族個性與發展進步的同時,也加強了凝聚力,結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係,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曆史文化。
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是各民族單元在長期的發展和相互交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整體認同和結成的不可分割的民族整體。民族單元是多民族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在語言、文化、生活方式、心理素質等方麵呈現出鮮明的共同特征,並與多民族共同體的其他組成部分形成明顯的區別。民族整體指具有一定的曆史聯係、相關的文化傳統、共同的生活地域及認同意識的多民族共同體。民族單元是民族整體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民族整體,是由中國各民族單元組成的,並呈現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結構特征。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結構特征,主要表現在各民族單元既各自發展了自身的曆史和文化,形成民族單元的傳統與特點,同時又在形成統一國家的曆史過程中發展、結成了相互依存的聯係,從自發走向自覺地結合為統一的民族整體。
當代中國各民族是指經識別采用現代族稱的民族。當代中國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55個民族人口數量較少,故習慣上稱為少數民族。此外還有少數尚未識別的人口,如澄人、夏爾巴人等。1990年中國內地第四次人口普查,漢族人口為1039187548人,55個少數民族人口為90567245人,其他未識別民族人口為752347人。
聚居在東北、內蒙古地區的少數民族有:滿、朝鮮、赫哲、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20世紀50年代以來,東北、內蒙古地區各民族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有了較大改觀,全民族單一地從事某一傳統農業、牧業、漁獵的狀態已不存在,滿族、朝鮮族的農業生產和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族的牧業生產都已逐漸增加了現代科技含量,產業結構逐漸調整完善,第二、第三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成為經濟生活中重要組成部分。鄂倫春族擺脫了傳統的山林狩獵生產生活方式,開始實行定居和發展種植業及第二、第三產業;赫哲族在從事漁業的同時,也兼營農業、養殖業及其他產業。
聚居我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有回、東鄉、土、撒拉、保安、裕固、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塔塔爾等民族。上述民族除土族和裕固族信仰佛教,俄羅斯族及錫伯族信仰東正教外,其他十個民族皆信仰伊斯蘭教。
西北地區各民族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現代大工業的發展從無到有,特別是該地區石油資源的開發、黃河中上遊流域水能資源的開發、柴達木盆地礦產資源的開發等,對當地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帶動了新興城鎮的建設,經濟結構逐步調整完善,社會經濟生活發生了較大變化,人口增長,素質提高。
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有藏、門巴、珞巴、羌、彝、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納西、景頗、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獨龍、基諾、苗、布依、侗、水、仡佬等民族。西南地區是我國民族文化最多姿多彩的地區,該地區複雜的地形地貌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解放以來,西南地區各民族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上跨入社會主義社會,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各民族煥發出嶄新的精神麵貌,特別是重大資源的發現和開發利用,現代工業的發展,城鎮經濟的建設,使該地區傳統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為各民族擺脫傳統產業的約束提供了機會。
我國中南、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有壯、瑤、仡佬、毛南、京、土家、黎、佘、高山等民族。與其他地區相比,中南、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同漢族交錯相處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表現得更為突出。解放初期,除部分黎族、瑤族聚居區的社會發育較為滯後外,其他地區的社會發育和生產生活方式已接近漢族地區。而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80年代以來,中南、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憑借地處或毗鄰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有利條件,擴大對外開放,加強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聯合,社會經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傳統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已經發生較大變化。海南島的特區建設,廣西紅水河流域的開發及南昆鐵路建設,武陵山區的旅遊資源開發等,有效地把該地區的各民族納入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
(2)東西優勢互補
封閉是民族地區貧困落後的重要原因,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是民族地區發展經濟、實行現代化的關鍵因素。在全國改革開放的總體格局中,民族地區占有重要地位、發揮重要作用。中西北部地區各級地方政府應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進一步提高發展速度,實現趕超發展戰略。
經濟特區的作用主要是:“四個窗口”、“兩個扇麵”。“四個窗口”即技術窗口、知識窗口、管理窗口、對外政策窗口。“兩個扇麵”即對內輻射麵和對外輻射麵。經濟特區通過發揮“四個窗口”和“兩個扇麵”的作用,實現了外引內聯,帶動了腹地和沿海其他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我國陸續設置了一係列的經濟特區和開放城市,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對外開放格局。總體上可分為:“四沿”和“六區”。“四沿”即沿海開放區及沿江、沿邊、沿線開放區。
“六區”即:東北開放區。主要是麵對前蘇聯的遠東地區、蒙古國、韓國、朝鮮及日本,區內有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吉林省等省區。由於原有的工業基礎較強,外加日本的參與,該區發展較快。東北開放區的優勢主要在輕紡工業、加工製造業、日常消費品工業及勞動力資源方麵。
西北開放區。主要麵對前蘇聯中亞地區國家、中西亞及歐洲各國,區內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等。該區有宗教文化優勢,還有地緣優勢即歐亞大陸橋,可以直通西歐,還可方便地占領西亞地區產油國巨大的資本、勞務和商品市場。
西南開放區。主要是麵向南亞、東南亞地區,開放區內包括雲南、貴州、西藏等省區。該貿易通道是利用國際鐵路、公路,從我國西南地區經由東南亞諸國,直達孟加拉灣和印度洋,堪稱現代“南方絲綢之路”。
沿江開放區。即長江流域開放區,是以長江幹流為主線,以幹線、支流組成的網絡為骨架,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大型城市為依托,向周邊廣闊的農村和城鎮地區輻射,形成橫貫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地區的產業密集帶和開放地帶。
隴海――蘭新沿線開放區。它利用隴海、蘭新鐵路幹線,將沿海開放區與西北開放區連接起來,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西部地區的雙向開放。作為“歐亞大陸橋之二”的組成部分,它從中間將沿海開放與沿邊開放連為一體,對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和黃河流域的開發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