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部民族地區涵義及其開發史(1 / 3)

(1)從不同角度看西部民族地區

西部民族地區,不是一般的地理學概念,而是一個特殊的地理學概念。它既包括有經濟地理學的內容,又包括有政治地理學和民族地理學的內容,具有多方麵內容,也是一個新概念,因而需要明確它的科學規定性。

關於我國地區的劃分,除了行政區劃以外,還有種種傳統的劃法與說法。例如,有南方與北方、東部與西部,有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珠江流域,有東北、華北、西北、西南、中南、華東等大區,以上可概括地稱為四方、五域、六大區。這些都是自然地理學的概念,因為這些劃分的依據與涵義多是從自然方位出發的。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對於這些概念實際上又附加了政治與經濟等方麵的內容,它們不僅包含有行政區劃的涵義,也包含有經濟區劃的涵義,既是政治地理學的概念,也是經濟地理學的概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適應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又相繼提出了一些新的地區劃分,例如上海經濟區、重慶經濟區、三西地區、老少邊窮地區等等。“七五”計劃中,又提出了三大地帶的劃分。這些基本上都是屬於經濟地理學的概念。三大地帶,是指的東部沿海地帶、中部地帶和西部地帶。所謂東部沿海地帶,實際上是指東北部和東南部的沿海各省市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11個省市區,台灣和港澳地區自然也屬於這個地帶。所謂中部地帶,是指東西兩個地帶之間的一些平原丘陵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9省區。所謂西部地帶,是指大西北與大西南的山區高原地區,包括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9省區。可以看出,三大地帶的劃分原則,基本上以省區一級的行政區劃和經濟發展水平為依據。從現階段來看,這種劃分,既有利於加快各地帶的經濟發展與開發,也有利於加強物產交流與經濟管理,對於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開發與管理來說有利。所以,三大地帶的劃分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所謂西部民族地區,是指西部地帶內的少數民族地區,包括3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和63個自治縣。3大自治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5個多民族省即甘肅、青海、四川、貴州和雲南的各個自治州和自治縣。在全國總麵積中,東部和中部兩個地帶合起來的麵積僅占一小半,西部地帶麵積則占一多半,大約55%左右,而在西部地帶的總麵積中,少數民族分布區則又占了80%以上。西部民族地區在全國總麵積中,也占有40%以上;在全國少數民族分布地區中,則占有60%以上。這就是西部民族地區概念的一般涵義。而這一概念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則可以從多方麵進行分析和說明。

經濟學分析的理論與方法,從範圍的角度來說,人們通常把它分為“球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中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幾個不同層次。所謂球觀經濟學,是從全球觀點出發來分析研究與說明經濟問題;所謂宏觀經濟學,是指從國家觀點出發來分析研究與說明經濟問題;所謂中觀經濟學,是指從地區或部門的觀點出發來分析研究與說明經濟問題;所謂微觀經濟學,是指從企業或行業的觀點出發來分析研究與說明經濟問題。經濟學中所有這些不同層次的理論與方法,都可以用來研究西部民族地區經濟問題。我們不僅可以從微觀經濟學和中觀經濟學觀點出發,來分析研究與說明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狀況、矛盾、特點、作用與發展趨勢,也可以從宏觀經濟學和球觀經濟學的觀點出發,分析研究與說明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狀況、矛盾、特點、作用與發展趨勢。近幾年來,我國學術界對於西部民族地區經濟問題的調查與研究,往往多是從微觀與中觀出發,而從宏觀出發則很少,至於從球觀出發更是少見。趙延年曾提出過應當從新疆地處亞洲中心腹地的觀點出發研究與看待新疆地區的經濟開發與對外開放問題。這是一種很有見地的看法,衝破了傳統看法的局限性,用球觀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作指導來思考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開發與開放問題。

如果我們以球觀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作指導,同時又以經濟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作基礎,來觀察與研究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開發與開放問題,那就有可能得出許多與現在流行的看法很不相同的新看法,從而產生新的理論、新的政策、新的決策方案和新的發展戰略。由此並有可能對西部民族地區的概念,在內涵與外延方麵產生新的理解與解釋。例如,人們普遍認為,西部民族地區由於地處祖國邊疆,距離東部發達地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太遠,交通聯係極為不便,不僅商品銷售困難,而且引進技術和擴大投資也很困難。它既是落後的原因,又是發展的障礙。很明顯,這是站在東部看西部,是東部中心論的觀點。這屬於宏觀經濟學的範圍。如果改變看問題的角度或出發點,突破宏觀經濟學範圍,從亞洲或全球觀點出發,也就是從球觀經濟學出發,來看待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的開發與開放問題,那就完全不同。首先,西部民族地區與之相鄰近的有十幾個國家,北與前蘇聯、蒙古相連,西有阿拉伯各國,南有南亞各國。與這些國家交往,至少有五條通道:一是由伊犁直接通往蘇聯,非常方便;二是由喀什可以通往阿富汗、巴基斯坦,距離較近;三是由拉薩可以通往尼泊爾、錫金、不丹和印度,距離也較近;四是由畹町通往緬甸,隻有一江相隔;五是由河口通往越南各地,也較為方便。其次,從西部民族地區中的西北地區來看,新疆可以說是亞洲大陸的腹地,不僅是我國陸地通往地中海各國與歐洲的主要通道,而且也是國內外伊斯蘭教地區進行交往的主要聯係紐帶。再次,從西部民族地區中的西南地區來看,西藏和雲南可以說是南亞次大陸的後背基地,不僅可以直接通向印度半島,而且也可以直接通向印支半島,在陸地通道打通之後還可以向前通向印度洋。所有這些,都有可能使之變成開發與開放西部民族地區的有利條件。由此可見,西部民族地區如果開放的通道改為由東向西,或者說由麵向東部海上通道改為麵向西邊陸上通道,就完全有可能把不利條件變為有利條件,把對外開放的消極因素變為積極因素,把對外開放的長途運輸線變為短途運輸線。所以,關鍵是要看從什麼角度出發、以什麼觀點觀察問題和用什麼經濟理論與方法作指導,來看待西部民族地區的概念、位置與特殊性,以及采取什麼樣的開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