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化經濟的重要特征。西部貧困地區落後性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第三產業落後,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對貧困地區具有重大意義。第三產業門類多、規模大、勞動密集、容量大、投資少,能夠吸收大量勞動力就業,發展第三產業便成為解決貧困地區大量勞動力就業的重要途徑。為此,貧困地區要圍繞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開發,建立第三產業結構體係。不僅要繼續發展商業、運輸、生活服務等傳統產業,而且要積極發展旅遊、信息、谘詢、技術、法律和會計服務等新興產業。貫徹國有、集體、個人、外貿一起上的方針,重視發揮集體、個人和外貿的力量;鼓勵第一、二產業的企業根據資金、場地、設施、人員和技術力量等條件,在本行業或跨行業調整生產經營範圍,發展第一產業;鼓勵農民參與商品流通,進城設場辦店搞經營;引導機關富餘人員投入第三產業;在稅收、土地使用等方麵給予優惠政策,推動第三產業發展。特別是要積極擴大勞務輸出,作為一個重要產業,拓寬剩餘勞動力的就業渠道,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並增加地區的財政收入。各級政府及勞務輸出部門要提高認識,協調行動,做好組織服務工作,為勞務輸出創造良好條件。
(2)建設基礎設施,創造物質條件,奠定經濟基礎
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市場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產業,是現代生產力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和重要支柱,是生產力布局展開的前提。西部貧困地區大部分地處邊遠,交通不便、通信落後、信息不靈、能源緊張、水利失修、市場簡陋。改革開放以來,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落後狀況並未根本改變,形成經濟發展“瓶頸”,直接影響西部貧困地區的經濟開發規模和效益,製約對外開放的擴大。這種狀況不改變,西部貧困地區的發展就缺乏基礎和後勁。因此,加強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就成為西部貧困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必然要求。
西部貧困地區在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上,一定要有超前意識和長遠戰略目光,寧可犧牲眼前的一點經濟增長速度,也要為今後經濟可持續快速發展創造條件。過去經濟建設和發展走粗放型增長路子,片麵追求產值和數量增長,經濟工作中存在著嚴重的短期行為,資金主要投向能迅速增加產值、產品的產業和部門,而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但對經濟發展有深遠意義的基礎設施建設卻被忽視,致使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市場等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落後狀況日益嚴重,必須吸取這一經驗教訓,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加大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建設。把改善交通運輸條件放在重要位置來抓,放開眼界辦交通。俗話說:“路通,財通,樣樣通”。如果路不通,就財不通,樣樣都不通。交通落後使貧困地區的優勢資源難以大規模開發,已形成的開發能力也往往因為運力緊張,不能充分發揮,經濟效益難以提高。今後隨著資源開發規模的擴大和生產力布局的縱深擴展,對運力的需求將成倍增加,交通建設刻不容緩。交通建設要陸上、水上一起上,水陸並進。陸上要把鐵路與公路結合起來。鐵路建設周期長、投資大、工程艱巨,但運量大,重複建設少;而公路建設投資省、見效快,但運輸機動靈活,中轉倒運環節少,可行駛多種運輸工具。二者對地方經濟特別是日益發展的農村商品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因此要一起上。在陸路交通建設上以多種形式籌集資金,增加投入,采取國家建幹線,地方建支線,群眾村前辦的辦法,加快交通建設步伐。在建設布局上,鐵路骨架,公路先行;要寬、平、直的大公路與縣鄉小公路一齊上,盡快修通縣、鄉、村公路,村村通公路;突出抓好地、縣邊界“出口”的交通運輸,抓主要集鎮、主要商品基地以及鄉鎮企業所在地的交通建設,改變交通運輸的落後局麵,形成四通八達、多形式的交通運輸網。此外,還要結合河流的梯度開發,發揮對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調節作用,有計劃地整治有通航能力的小河流,發展水運,補充路運,為鐵路分流;積極發展地區性民航運輸。多種運輸形式綜合發展,提高運輸線路的密度和綜合運輸能力,使貨盡其流,資源成寶。
高度重視通信和信息產業建設。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各類信息,特別是經濟信息的需求與日俱增。作為一種經濟資源的信息,可以跨越區域與地理障礙被人們共同享用。促進信息交流可降低落後地區生產代價和交易費用,引導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產業調整,提高經濟效益。因此,西部貧困地區應通過建立通信設施、廣播電視、情報機構、信息谘詢業,及時傳遞有關市場動態信息,為群眾提供準確、可靠、及時的信息服務。
有重點地推進西部貧困地區小城鎮建設。城鎮是一定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並具有商品集散作用,是連接城鄉的橋梁。因勢利導,製定規劃,合理布局,把小城鎮建設與鄉鎮企業集中連片發展結合起來,加速城鄉經濟一體化進程。同時要製定優惠政策,充分吸引資金、人才及企業投入新城鎮建設,興辦工商企業,發展二、三產業,鼓勵務工經商的農民集資、帶資參加小城鎮建設,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通過小城鎮的內聚作用和輻射功能,使貧困地區一、二、三產業聯動協調發展,溝通城鄉市場,從而加速貧困地區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力加強市場硬件建設。市場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又反過來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是通過市場聯結而運轉的經濟,市場作為商品生產和流通載體,作為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聯係的紐帶和橋梁,對於發展市場經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貧困地區商品經濟落後,經濟體製轉軌困難,經濟發展緩慢,除了條件惡劣,基礎薄弱,觀念保守等原因外,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市場發育不健全,流通渠道狹窄。貧困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把培育市場,疏通流通渠道作為頭等大事來抓。隻有培育好市場,才能解決群眾買難賣難的問題,實現產品價值,調動群眾發展商品生產的積極性,逐步克服自給自足的經濟傾向,實現農村分工分業,形成經濟結構多元化格局,加速資金周轉和積累,實現擴大再生產。培育市場包括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兩方麵。其中,市場硬件建設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一定場所的配套設施、交通條件、市場信息的傳遞渠道、發達的商業網絡等。加強這方麵的建設,就要求改造和提高現有商品市場,完善配套設施,提高綜合服務功能;要求按城鄉一體、統籌規劃的原則,合理布局市場,在交通條件較好的地方建設一批多功能、大規模、遠輻射的大中型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在小區域經濟成長點,建設若幹為商品生產者推銷商品和提供原材料的專業批發市場,並設立商業網點和倉儲設施;積極創造條件,力爭興辦期貨市場。再加上軟件建設,逐步形成多層次、多元化、門類多樣、功能齊全、設施完備、服務配套的市場網絡。
加強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水利是農業命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西部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劣,水旱災害頻繁,非旱即澇,給群眾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嚴重問題。因此,加快水利工程建設對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但水利建設投入大,參與人員多,勢必會暫時影響其他方麵的發展。自古以來,不少為官者,不願修水利。但修水利是造福子孫的大善事。故有古詩雲:“太守修河道,功高怨亦多,千年百載後,功存怨消磨”。今天更要重視水利建設。鑒於貧困地區水利工程設施嚴重老化,配套不全等諸多問題,首先要抓好修複和完善現有庫塘及其人畜飲水配套工程建設,提高水利工程的利用效率。根據一些貧困地區水源枯竭,幹旱缺水嚴重的狀況,要本著因地製宜,講求實效的原則,大搞小水塘、小水窖、小水壩等水利工程建設,蓄積自然降水,小水大用,逐步改善農田灌溉條件,解決人畜飲水問題,並積極發展庫塘、水壩等水利設施,適當建一批效益好的小型水庫工程。根據一些貧困地區洪澇災害嚴重情況,切實抓好防洪防澇等基礎設施建設,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的正常進行,減少經濟損失,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