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國貧困山區可持續發展(2 / 3)

對山區產品市場需求的調研包括:產品行銷範圍,包括行銷地域、時期與人群範圍。產品形式,需求的是大宗初級產品還是經不同程度加工的產品,要求什麼質量、規格與包裝。銷售價格,不同價格會導致不同需求量。因此,除了正常計算成本和稅金外,要研究不同的價格策略。例如對資源緊缺與奢侈型產品,可采取厚利、少產、少銷的策略;對資源豐富又為人民生活必需,或競爭激烈的產品,采取薄利、多產、多銷策略。搞清楚從初級產品到次級產品以至精加工產品的係列上,哪一層次產品向市場銷售最有利。因自身生產經營和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不同而異,並不一定加工越多、越深,增值越大,經濟效益越高。

貧困山區農業資源開發的政策建議。貧困山區除勞動力外,其他資源投入水平低,邊際效益往往比一般地區高。增加這類資源對貧困山區的供應,有助於提高社會農產品總量,促進山區經濟發展。通過立法嚴禁新墾25°以上陡坡;並規定限期退耕還林。調整林產品價格和中間環節收取的費用,使承包林農取得與當地從事其他生產開發大致相等的收益率。充分發揮國家投資與銀行貸款的導向職能,對重點開發項目集中投資,促使項目盡快投產。應以收益快、收益大的技術或措施作為突破手段。當前對此的度量指標是畝盈利和資金邊際產值率。除緊急救災等特殊需要外,改對貧困山區的無償救濟和投資為貸款和有償投資。為了鼓勵貧困山區農民多作生產投資,利率要低。各種貸款盡可能以實物形式支付,避免山區農民將貸款與投資用於不適當消費。鼓勵並幫助山區農民組織合作社或其他社會服務機構,形成適當生產開發規模,降低產品成本。對貧困山區的合作組織,低息貸款的鼓勵與支持是必要的。目前山區勞動力資源大量剩餘,勞動報酬水平很低。宜於利用這些勞動,組織山區農民進行公路、水利與農田基本建設。勞動報酬可以用供應充裕的實物優惠支付。為了卓有成效地實施優化開發方案,提高在貧困山區工作的科技人員與教師待遇,提高山區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特別是貧困山區基層,工作與生活條件艱苦,與其他地區差別很大。製定適當條例給予山區工作人員經濟補助和物質鼓勵。

(2)異地移民,深山緩貧

在西南石灰岩貧困山區解決不具備生存條件群眾的生計問題,基本思路是:選擇生存條件較好的土石山區,“靠產業安置移民,解決溫飽,發展經濟”。根據國家財力需要劃定異地移民開發與就地解決溫飽的界線。一般情況下應考慮人均耕地不足0.02公頃(0.3畝),水源保證程度差,尤其人畜飲水困難的村落;交通極不方便,投資修路超過移民安置的投入強度;生態環境和生存條件極其惡劣的山區群眾優先遷出深山區。隨著異地移民開發工程擴大和深山區勞務輸出,將有更多的山區群眾離開故土進入能生存發展的土石山區、城鎮。西南石灰岩山區在2000年以前急需外移的人口占貧困人口的5%,各省區有一部分可供開發安置移民的土石山,可占用的荒山荒地政府出麵規劃減少糾紛問題。根據目前國家財力物力投入,每個移民安置費用可達3500耀4500元。石山區和深山區的少數民族,多處於山峰叢坳窪地,人均耕地不足0.06公頃,土層瘠薄、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零散,土地麵積計算方法用玉米播種量推算。人均耕地不足0.02公頃的農民占石灰岩山區貧困人口的10%耀20%,這些山民生活在絕對貧困環境中,吃不飽肚子,大部分靠國家救濟度日。

灌溉、飲水困難。西南石灰岩山區年降水量都在1000耀2500毫米,降雨量的70%集中在5耀10月份,枯季徑流一般是12月至次年4月,旱澇災害頻繁發生。石灰岩山區岩溶發育和蓄水困難,降水形成徑流後沿裂隙或地下河流失,可控水量與水資源相比,一般隻有百分之幾。按農業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麵積比較,僅是全國人均有效灌溉麵積0.78畝的1/3。石山區修築水利工程,開發地下水資源難度大,投入高,效益差,嚴重製約農業發展。石山區人、畜飲水主要靠蓄集雨水解決。一般比較好的村落保證6耀10個月有水吃。如廣西27個石山縣缺水人數近3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32%;都安縣缺水人數達總人口的68%,春季農忙時節,大批勞動力要為吃水奔波,致使耕作更加粗放,貽誤農時。

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發達。生活在石山區峰叢窪地的群眾,村落分布不集中、行路難是阻礙經濟發展與外界交流的一大難題,生產、生活方式極其封閉,山區產品和物資交流困難。為了獲得生活必需品,如食鹽、油等商品,需要帶上自家的雞或其他土特產品翻山越嶺到集鎮交換。生活環境非常艱苦,如遇嚴重急病,求醫困難,不醫而亡。石灰岩山區修路困難、投資大,村落分散。目前靠國家以工代賑解決一部分工程投資,遠解決不了山區行路難問題。必須建立起一套可行的產業運行機製。具體的做法是:建立以農戶為單位的產業管理體製。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特點設置產業,如解決糧食問題的基礎農業、發展山區經濟的林果業、高附加值的農副產品深加工、能形成主導產業的鄉鎮工業。在有礦產資源的開發區集中安排山區移民、農轉工。移民經費不平均到人,先期投入房子、基礎設施建設、生產資料購置,按規劃要求達到能夠安置移民啟動生產的水平,三年後農戶分期償還貸款(可考慮減息或免息),滾動發展。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山區移民的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扶持異地開發移民進入市場,最終達到自我發展目的。

異地移民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傳統觀念對異地移民開發的影響。中國曆來有“故土難離”的傳統觀念,尤其是深山區居住的少數民族,習慣於在封閉半封閉的環境中生存。傳統觀念和生活習俗阻礙異地開發落實,外界信息很難進入深山村落,通信通郵條件差,沒有電視,山區的文化教育落後構成了封閉式的民族文化圈。居住在深山的少數民族由於曆史原因輕易不願出山到“別人的地盤生活”,要解決傳統觀念影響可采取以下對策:先期組織有文化青年出山參加異地移民開發區的前期建設,與外界增大接觸、擴大視野。啟用複轉軍人,組織勞務輸出隊伍,有針對性地輸出本地所需要的行業,幾年後這些人開闊眼界學會生產技能,起到言傳身教作用。建立異地移民開發試驗區。先期安置的移民安居樂業後,組織深山區群眾參觀學習進行示範宣傳。政府製定特殊安置移民政策,反複宣傳,消除土地糾紛,讓移民“安居樂業”。異地扶貧移民的組織與管理。異地扶貧移民開發的指導思想是“靠產業安置移民,發展經濟”。在開發區內設置的產業基本上是以種、養、加為主的產業,初期啟動將以農戶為單位從事某一專業化的生產,逐步過渡發展成若幹專業化的開發實體,以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山區群眾曆來以農戶為單位從事生產,這種農戶經濟核算管理模式不能適應開發區產業和經濟發展需要,農民將按照年齡、勞力特長進行產業分工,經培訓後,成為專業化生產的農工。具體做法是,當安置點確定之後,原縣、鄉(鎮)要從有農村工作經驗的幹部中選調人到點上工作,連同隨遷的鄉、村幹部組成領導班子,擔負起行政、經濟管理。確保安置任務完成,對異地移民農戶提供指導和服務,直至解決溫飽、脫貧。異地移民開發的人才和技術問題。政府為了解決山區人民的生計問題撥專款支持異地開發安置移民,要有一部分科技人才和成果的投入,如異地移民開發的選擇、規劃,需要從事資源開發的科技人員進行論證和規劃設計,保證方案的科學性、可行性。每一產業發展都需要部分科技成果和人才投入,否則移民開發區雖有一定數量的資金投入,也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差會對科技人才的引進帶來許多困難,需要國家重視山區開發工作,由科技部門或經濟發達城市抽調科技人員輪流下派,作為國家的重點任務實施。地方各級政府製定吸引和留住當地人才的措施,改善生活和工作條件。資金不足。目前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政府雖然將扶貧列入國家預算,每年投入40個億的支發資金和貼息貸款,1997年後又增加了30億元貼息貸款和30億元的以工代賑資金,主要用於解決人畜飲水工程。亟待財政支持的有5000萬人,其中要解決的特困人口350萬人,庫區移民1100萬人,耕地不足0.5畝的104萬人,還要解決4600萬人和3000多萬大牲畜的飲水問題。

目前投資能力隻能解決少部分人脫貧問題,有些資金投入後效益差,主要是區位條件差,交通、信息不靈。

在中國西南石灰岩山區實施異地移民開發的可行性。生活在西南石灰岩山區的人民通過政府計劃性扶貧開發,把不具備生存條件、投資大而效果差的一部分深山區群眾遷移出來,無疑是一個必行方案,取得成功要克服許多困難。中國過去的移民安置,主要是修建水庫、澇洪區和大的水利工程,結果不理想。國家對移民撥專款在異地蓋房添置生產資料,因傳統觀念和人文地理的原因,返遷率很高,尤其是澇洪區移民隻要沒遇上大的洪水,幾年之中不需要抗洪,就認為平安無事,返遷回原地居住,一旦洪水來臨國家又要花費很多財力進行移民安置。石灰岩山區移民也會有類似情況發生。要杜絕移民安置後的返遷返貧發生,需要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移民安置的路子。

泰國的經濟發展也不平衡,北部山區和南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差別極大,70年代泰國國王製定了國王扶貧計劃,將生存條件惡劣的北方山區農民遷移出來,在泰國中、南部由政府和銀行投資建立果園、灘塗養殖場、蔬菜種植園和農產品加工廠,先期由政府派出技術人員規劃設計,選擇準遷戶的青年一邊接受培訓一邊參加建設。建成後農戶與政府簽訂承貸合同,三年之中享受免稅待遇,分期還清貸款。計劃實施取得了很大成功。一是國王關注,製定扶貧計劃得到政府支持;二是有適合安置移民的產業;三是政府聘用了一批技術人員協助實施扶貧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