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家世(3 / 3)

先父就在這時很憤慨,因為搞複辟的人,拿國家大事當兒戲。複辟失敗之後,先父投水自殺。有一位先父的朋友送挽聯,很好,上聯是:忠於清所以忠於世(不單是忠於清,世是世道);下聯是惜吾道不敢惜吾身。投水而死。

梁濟並未於張勳複辟的當年自殺。雖然在張勳進京時,梁濟寫長信勸張“勿為複位迂謀”,希望張發揮作用使清室“禪讓之心大明,共和之美漸能實現”。後來再勸張寫兩信,言:“行虛君共知,勿昧循舊製”,看到阻止不住,再勸不要恢複一姓製度、打出龍旗、封王封爵。梁濟勸張勳不要幹的事,張一件件都幹了。複辟失敗,梁又去信勸張勳“死節”,而張選擇的投降條件隻一條,就是活著。梁濟不反對清朝遜位,更不反對共和,但他對民初幾年的種種變亂和變化感到憤慨和失望,他懷抱自盡以警世的決心已五六年之久,隻因認為對國家社會所負責任未了而一再推遲。

但是,人一到有離世之念時,又留戀自己的家庭、子女。梁濟在《留示兒女書》裏,說道自己尚未出嫁的次女謹銘,充滿了父親親情:“真正仁考明哲之女也。凡我所需要,無纖細之遺忘。凡幼孩之前途,無防維之不至。每遇春秋佳日,必設法勸我消憂。我聽夜戲,半夜歸來,無一次不獨自看書,煎茶守候,視我安眠而後去。雖成人而猶孺慕,尤能匡我見所不到,我心實無間然。至其屈己安貧,十年前之舊衣已小,猶著在裏麵,聊以禦冬。嗚呼!我有如此雍雍熙熙之家庭,我何忍決然舍去哉?”

梁濟自殺前與梁漱溟最後一次對話,令梁漱溟終生不忘。那時,梁家準備為梁濟過生日掃除房屋,梁濟告訴家人,他去彭翼仲先生家借住幾天,生日那天自己會回來。臨出門時,梁濟看到報紙上一條國際新聞,乃自言自語道:“世界還會好嗎?”梁漱溟接話說:“我相信世界是一天天往好裏去的。”梁濟長歎一聲:“能好就好啊。”

1918年農曆10月10日,梁濟於其生日前三日清晨,自沉於北京淨業湖(積水潭)。留下《敬告世人書》,痛陳:“國性不存,我生何用!國性存否,雖非我一人之責,然我既見到國性不存,國將不國,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後喚起國人共知國性為立國之必要。”

梁濟死後,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有一位《京話日報》的編輯吳寶訓聞此消息,非常感慨,隨即也投湖自盡。新文化人物陳獨秀、陶孟和等人,也非常關注此事,旋即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就自殺是否個人行為、是否道德問題,有沒有罪等開展討論;著名詩人徐誌摩認為:梁濟的犧牲性命,是一種精神上的感召所做出的自覺行動。

彭翼仲於1914年創辦的《京話日報》

近80年後,台灣學者林毓生認為:梁濟的自盡,並非單純的為前朝殉節,而是希望透過“殉清”的字辭,喚醒世人對儒家“忠”的觀念的實踐。畢竟空談共和政體的理想,是毫無用處的,唯有忠誠地為實現共和政體的理想而努力,才是當務之急。盡管梁濟的終極目的十分崇高,但是他所采取的行為方式——自殺,卻是令人惋惜的,因為以他這麼一位人微言輕的儒者,根本無法激起社會群眾的廣大回響,隻能留下令人欷歔的慨歎罷了。

其子梁漱溟後來說:“先父以痛心固有文化之澌滅,而不惜以身殉之,捐生前夕,所遺敬告世書,其要語雲,國性不存,我生何用。”“國性”二字,在梁漱溟看來就是指“固有的風教”。由此可知,梁濟之死,不僅為了殉清,更重要的意義,是為了固有文化消滅,而去以死來喚醒世人之關注。梁漱溟後來終生從事中國傳統文化之研究,這其中原因之一,可能也是受到梁濟思想的一些影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