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開頭難,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中國人民創造了無數個第一次。從艱難的第一次出發,新中國由稚嫩走向成熟,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一千二百年前的博覽會

早在一千二百年前,在唐朝的首都長安,就曾舉行過一次盛大的博覽會。

唐玄宗時,京兆尹(相當於後來的首都市長)韋堅,還兼水陸轉運使,為了顯示政績,取悅皇帝,他用兩年工夫,在長安城外鑿成一個人工湖,麵對皇宮裏的望春樓,三百條船在湖中擺開,每條船都標明郡名,陳列該郡特產。如廣陵(揚州)的錦、銅器、綾繡;會稽(紹興)的羅、吳綾、絳紗;南海的玳瑁、象齒、珠琲、沉香;豫章(江西)的力士瓷飲器、茗鐺、釜:宣城(皖南)的空青、石;始安(桂林)的蕉葛、蚺膽、翠羽:吳郡(蘇南)的方文綾等等。

據《新唐書》載,很多新鮮東西都是“關中不識”,因此“觀者駭異”。船上的篙工舵師,一律“大笠、侈袖、芒鞋”。數百名青年男女,穿著鮮豔的服裝,立在船頭齊唱新編的《得寶歌》,“鼓吹合作”。可見這個博覽會排場很大,內容豐富,花樣翻新。這樣的博覽會,在古代中國可說是空前絕後。據說韋堅在那次博覽會上還取諸郡輕貨,獻給皇帝,於是龍顏大悅,韋堅得以加官晉爵。

“備戰備荒為人民”提出經過

1965年6月16日,毛澤東在聽取國家計委關於三五計劃初步設想的彙報後,指示說:計劃要考慮三個因素,第一是老百姓,不要喪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災荒。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國家計委又對三五計劃進行了調整,於7月21日向國務院作了彙報。彙報中提出三五計劃實質上是一個以國防建設為中心的備戰計劃,要從準備應付帝國主義早打、大打出發,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搶時間把三線建設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戰略大後方。

8月23日,周恩來在國務院會議上講話說:“主席要我們注意三句話,注意戰爭,注意災荒,注意一切為人民。這三句話,我把它合在一起順嘴點,就是備戰、備荒、為人民。”這就是“備戰、備荒、為人民”的由來。但它是從1967年4月作為“毛主席語錄”而在全國廣為流傳開來的。

乾隆組建的管弦樂隊

大約三百年前,由兩位名叫費迪南德·維比斯特和托馬斯·佩雷拉的耶穌傳教士最早把西洋樂器帶入了當時的清朝宮廷,從此,西洋樂器便傳入了中國的紫禁城。兩位傳教士了解到康熙皇帝愛好推崇西洋的文化和科學,便把他們所帶的樂器——介紹給了他。後來,一位法國傳教士告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說康熙皇帝非常愛好西洋樂理、西洋樂器和這些樂器的演奏,而且還經常能認真演練這些樂器,並能像演奏大多數中國樂器那樣嫻熟美妙。

康熙的孫子乾隆皇帝也酷愛西洋音樂,盡管他的音樂才能遠不及他的祖父康熙皇帝,但他對西洋音樂的濃厚興趣比其先祖康熙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親自組建了中國第一個西洋管弦樂隊。

乾隆為了組建西洋管弦樂隊,專門邀請了幾位音樂方麵的洋專家來中國。他要這些洋專家對已閑置了七十多年的、康熙用過的各種西洋樂器予以分門別類。並對其破損者進行修理。這些西洋樂器中,有些是外國來訪者贈送的禮品,有些則是在康熙的西洋音樂教師托馬斯·佩雷拉的指導下,由中國工匠製作的。乾隆還傳下旨意,要工匠們製作象牙長笛和鐵弦琵琶,這也許就是當時的鋼琴或豎琴了。

乾隆組建的這支西洋管弦樂隊所使用的樂器,除了以上所談到的外,還有吉他、曼陀林琴、大提琴、小提琴,單簧管、雙簧管。而嘴飾假須,身穿對襟繡花馬褂,頂戴花翎的14名太監便是這個管弦樂隊的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