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蔡邕(2 / 2)

斥侯一口氣說了這麼多,他得緩一下了,喘口氣,再繼續說。我說:“會不會是呂布獲勝呢?呂布之勇天下無人可敵!不過李郭等手握董卓的精銳飛熊軍,也有與呂布一拚的資本!誰勝誰負呢?”我注視著斥侯,等他再說下去。

斥侯再說:“由於王允等新統董卓餘眾,其心未附,又不願去與先前還是戰友的李郭等軍作戰,且呂布暴厲,令得軍心更加地浮動,其士卒多有降賊者。呂布又中了伏兵計被殺敗,加之有王方、李蒙等為內應,呂布領著殘兵退往江夏郡以暫避。[注三]王允被二賊逼迫而亡,時年五十六歲,長子侍中王蓋、次子王景、王定及宗族十餘人都被殺害。由於賊氣焰囂張,無人敢收王允屍首,唯獨王允故吏平陵令趙戩營喪!太常卿種拂慷慨陳詞:‘為國大臣,不能禁暴禦侮,使白刃向宮,去到哪裏都不能安穩!’種拂力戰而死。其子種邵下落不明。”

我聽後,長歎一聲,說:“沒有想到王允忠臣卻得此下場!唉!天不佑忠良啊!對了,王允一族可有逃脫的?還有趙戩倒是個義士,他是否被賊所害呢?”

斥侯再回答:“王允的兄子王晨、王陵幸運地脫逃,現在下落不明,還有王允的孫子王黑也不見蹤影!”我以手加額,說:“所幸王允尚有後在!”蔡邕此時最關心的是那些曾經與他同朝為臣的人,便問斥侯:“有什麼大人被賊害沒有?”

斥侯應道:“李郭縱兵大掠,多有無辜之人被害。太仆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遇害,和王允合謀的楊瓚沒能逃過魔掌,[注四]士孫瑞是在投靠主公的路上被害的,不過士孫瑞的後人聽聞逃了出去,下落也未明!”

我轉向正,說:“子宏,麻煩你曉喻四處,凡是被李郭等迫害的大臣軍民大可進入交州,給予安置!還有像王允、士孫瑞的後人一定得找到!然後好地撫慰,以告為國除害的王允等英靈!”“好!我會辦好的!”正應承了。

我又問:“王允等的殘餘勢力還有沒有?皇甫嵩、朱儁等將軍呢?”我想聯合他們一同進攻李郭等,斥侯說:“皇甫嵩、朱儁兩位將軍無實權,還被嚴密監視,不能為我們內應!不過有兩人手握重兵,而且他們的形勢危急!倒可以聯為內應!”我急忙問:“是哪兩人!快說!”斥侯便把此二人給說出……

……………………

……………………

[注一]:後漢書: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僬尾琴”焉。蔡邕的“僬尾琴”,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與嵇康的《廣陵散》一道,成了美妙音樂的代名詞。蔡邕遇害後,僬尾琴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據說齊明帝在位時,曾取出僬尾琴請古琴高手王促雄彈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天,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據傳,明朝昆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僬尾琴。《後漢書.蔡邕列傳》也有一個故事載於,邕鄰居請邕喝酒,蔡邕聽琴聲有殺氣,原來是主人見螳螂捕蟬,怕螳螂捕不了蟬,而在音樂之中表達出了殺氣。

[注二]:出自於“中郎將董越來就輔,輔使筮之,得兌下離上,筮者曰:‘火勝金,外謀內之卦也。’即時殺越。獻帝紀雲:筮人常為越所鞭,故因此以報之。”

[注三]:允時年五十六。長子侍中蓋、次子景、定及宗族十餘人皆見誅害,唯兄子晨、陵得脫歸鄉裏。天子感慟,百姓喪氣,莫敢收允屍者,唯故吏平陵令趙戩棄官營喪。獻帝懷念王允便封王允孫黑為安樂亭侯,食邑三百戶。種弗字潁伯,司徒皓之子也。弗子邵為使者,嚐忤於卓,左遷敘州刺史。後征為九卿,辭之。

[注四]:士孫瑞是在李傕和郭汜互攻之亂時死的。以此澄清我小說中與史實不符之處。士孫瑞受旨勸解李郭,沒有想到與張喜、楊彪等被郭汜扣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