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戰國時期的趙國人,原是宦官令繆賢的門客,後被趙王封為上大夫。他不僅是國家的重臣,而且是大智大勇、忠義守信之士。這件事還要從秦昭王想要從和氏璧事件說起。

戰國時期(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得到一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以後,非常想得到這塊寶玉,就派使者去見趙王,說秦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其實秦昭王的目標並不是和氏璧,主要是想借機試探一下趙國對秦國的態度和力量。

趙王覺得這件事很棘手,弄不好不僅要丟麵子,白白失掉和氏璧,甚至於會和秦王翻臉,以至於讓秦國乘虛而入。經過一番討論也沒有想出妥善的辦法來化解問題,又找不到合適的人出使秦國辦這件事情。這時,宦官令繆賢向趙王推薦自己的門客藺相如,說他是個有膽有識的人。趙王就把藺相如召來,商量對策。

藺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答應不行。”

趙王說:“如若把和氏璧給了秦國,而秦國卻不給趙國城,怎麼辦?”

藺相如說:“秦國答應用十五座城來交換一塊璧玉,這個出價已經很高了。如果我們不答應,別人就會認為趙國理虧了;如果趙國同意把和氏璧送去交換,而秦王卻不給趙國十五座城,那麼秦王就理虧了,別人就都會認為錯在秦國。請大王考慮這件事的得失。”

趙王說:“那麼就由先生帶著和氏璧去秦國一趟吧。可是萬一秦王不守信用,怎麼辦?”

藺相如說:“如果秦國把城給了趙國,我就把和氏璧留給秦國,否則,我一定再把這塊玉完好無損的送歸趙國。”

於是,藺相如就帶著和氏璧到了秦國,把它獻給秦王。秦王得到玉,十分高興,並把璧遞給左右侍女,讓大夥兒傳著觀賞,對換城的事卻隻字不提。

藺相如站在殿堂上等了很久,心想:秦王果然有詐!可是璧已經落在他們手裏,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王說:“這塊璧雖是珍寶,但也有點小毛病,極不容易瞧出來,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信以為真,就吩咐把璧遞給藺相如。

璧一到手,藺相如立即退到旁邊,以柱子為掩護,瞪著眼睛,怒氣衝衝地說:“大王派使者,說情願用十五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本不願交換,但考慮到兩國的關係,所以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了。可是,我已看出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現在璧在我的手裏,大王若是豪奪,我就寧可讓自己的腦袋和這塊璧一同碰碎在這柱子上!”說完,好像就要行動似的。

秦王見此情景,連忙向他賠不是,又立即命令拿上地圖來說:“請先生別誤會,我怎麼會說話不算呢?”並把準備劃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暗想,決不能再上他的當了。就說:“趙王派我送璧之前,為了表示誠意,齋戒了五天,還舉行了隆重的送璧儀式。大王如果誠意換璧,也應效仿,齋戒五天,再舉行一個接受璧的儀式,到時我再把璧奉上。”

秦王想:反正你是跑不掉的,就同意了。他吩咐人把藺相如送回館驛安歇,並派人把他監視起來。藺相如回到館驛後,暗中派一個隨從,改扮成商人模樣,帶著和氏璧,偷偷地從小道送回趙國去了。

等到五天後,秦王舉行了接受璧的儀式,讓藺相如上朝獻璧的時候,藺相如不慌不忙地向秦王行了禮,鎮定自若地說道:“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是講信用的。我怕再受欺騙,丟了和氏璧,對不起趙王,所以我早已把璧送回趙國去了。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王一聽,大發雷霆,氣勢洶洶地說:“現在是我欺騙了你,還是你欺騙了我?”

藺相如鎮靜地回應:“請大王別發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強趙弱,向來隻有強國欺壓弱國,而絕沒有弱國欺負強國的道理。大王要是真心要那塊璧,就請先把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後派使者隨我同到趙國取璧,到時候趙國決不敢不把璧交給秦國。”

秦王聽藺相如說得義正詞嚴,當著別國使者在場,不好翻臉,隻好說道:“不過是為了一塊璧罷了,不要為這件事傷了兩國的和氣。”

結果,秦王隻好讓他回趙國去了。藺相如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以弱勝強,終於完璧歸趙,實現了自己對趙王的承諾,完成了出使秦國的使命。

簡評

作為一個弱國的使者,藺相如帶著任務出使秦國,最終實現了“完璧歸趙”的諾言。實踐諾言的過程是極其困難的,需要勇氣、智利、毅力和決心,甚至需要豁出性命。真義士,皆是真勇士!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