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20世紀的全球化曆程(1 / 3)

通常認為,地理大發現及隨之而來的歐洲殖民擴張為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從英國開始的第一次產業革命促成了全球化的第二次浪潮。在第二次產業革命及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過渡時期掀起了全球化第三次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戰到20世紀80年代為全球化第四次浪潮。人類社會現正處在全球化的第五次浪潮中。

因此,20世紀的全球化浪潮更加洶湧澎湃。它經曆了包括俄國革命、中國革命在內的“東方的反抗”,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的世界格局的重組,超級大國的興起和冷戰時代的到來,殖民主義的衰落及冷戰後時代的降臨。英國曆史學家傑弗裏·巴勒克拉夫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全球文明時代”。

亞洲的覺醒

20世紀初亞洲的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一些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形成,他們提出了較為明確的民族民主要求。

正在這時,日俄戰爭(1904—1905年)爆發。亞洲國家的資產階級將“同文同種之邦”的日本戰勝沙俄,看作“西方被東方打敗”(孫中山語),激發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信心。印度民族主義者提拉克主辦的枟獅報枠,讚揚日本的勝利“表明白種人不可戰勝的神話破產了”,由此得出結論,印度人也可以打敗英國殖民者。

世界上覺醒起來的被壓迫民族終於從日本的先例中認識到:必須把西方的科學、工業引進自己的祖國,但必須像日本人那樣擺脫歐洲人的控製,自己掌握現代化進程並保留自身的民族特點。

孫中山(1866—1925年)後來總結說,自日本戰勝俄國那天起,亞洲各國人民就抱有擺脫歐洲壓迫的希望;這一希望在埃及、波斯、土耳其、阿富汗,最終在印度引起了一係列獨立運動……如果我們要恢複自己的權利,就必須訴諸武力。

西方學者也大抵認為,日本戰勝俄國,“顯出了歐洲的衰落和歐洲以外的民族主義力量的崛起的預兆”,是“未來的全球時代的最初一瞥”。

亞洲覺醒的突出曆史事件包括1905—1911年的伊朗資產階級革命、1905—1908年的印度民族運動、1908—1909年的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和1911—1912年的中國辛亥革命。它表明,亞洲各國的革命鬥爭已從過去自發的農民運動轉變到自覺的有組織的民族民主運動,即資產階級革命階段。

它對全球化運動的意義主要有二:一是它與俄國革命一起,成為世界範圍內徹底埋葬封建專製製度的最後決戰;二是它莊嚴宣告亞洲國家已不複是被壓迫被奴役的對象,表達了東方人民要用自己的戰鬥打破東西方不合理格局的堅強決心,為半個世紀後殖民體係的崩潰開辟了道路。

1907年夏,亞洲眾多國家的革命者在日本成立“亞洲和親會”,宣告該會的“宗旨是反對帝國主義”,“爭取亞洲已經喪失主權的民族獲得獨立”,並相互約定“在亞洲各國中,如有一國爆發革命,其它會員國應竭盡全力,給予直接或間接的援助”。

凡爾賽—華盛頓體係

20世紀開始的時候,西方列強內部也是矛盾重重。終於形成了由德、奧、意組成的同盟國集團和由法、俄、英組成的協約國集團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經過4年的浴血廝殺,戰爭以同盟國集團的失敗而告終。在戰爭的硝煙中,4大帝國(沙皇俄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和德意誌帝國)土崩瓦解,即使獲勝的英、法、意諸國力量也遭到削弱。戰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除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外,還有戰勝國之間分贓不勻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在俄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起了社會主義製度。1922年12月30日,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簡稱)宣告成立。極大地改變了20世紀政治發展的方向。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戰勝國由美、英、法三國操縱,在巴黎召開和會,跟德國簽訂了枟凡爾賽和約枠,又與德國的盟國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土耳其等國逐一簽訂和約。它們構成了凡爾賽體係,確立了列強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新秩序。

為了調解列強為爭奪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在美國策劃下,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意、中、荷、比、葡等9國召開華盛頓會議,簽訂條約構成華盛頓體係。凡爾賽—華盛頓體係是在反對蘇維埃俄國、共同宰割戰敗國和弱小民族基礎上達成的暫時妥協。

為維護戰後新秩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1856—1924年)力主建立一個國際組織。1919年4月28日,巴黎和會通過枟國際聯盟盟約枠,它被列為枟凡爾賽和約枠的一部分。1920年1月10日,枟和約枠生效,標誌著國際聯盟(簡稱國聯)的正式成立。

它除由聯盟全體會員國代表組成大會外,還設立了一個擁有同等權力的行政院,由9國代表組成,其中,英、美、法、日、意為常任理事國,另外4個非常任理事國由大會選舉國聯其他會員國擔任,每年更換。國聯還設有常設秘書處、國際常設法庭、國際勞工局等機構。

對德國殖民地和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領地,國聯建立了委任統治製。委任統治權被授給了英國、英國的自治領、法國、日本和比利時。委任統治地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原屬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領地,這些地區即將達到獨立的程度,故交給受委任國“暫管”;第二類是原屬德國的中非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多哥和喀麥隆),由於“其各方麵發展程度不夠”,由受委任國擔負其地方行政之責;第三類是西南非洲和原屬德國的太平洋領地,它們的發展程度更低,由受委任國作為自己領土的組成部分進行管理。委任統治製實際上是殖民統治的變種。

枟國際聯盟盟約枠規定,任何會員國如不顧盟約規定,遽行開戰,其他各會員國應立即與它斷絕各種商業的、財政的關係甚至采取集體軍事行動。但盟約並沒有規定侵略的定義和製裁的方法,卻規定要采取製裁行動需全體一致通過決議,結果使製裁侵略成為一句空話。

在枟國際聯盟盟約枠上簽字的有45國。國聯成立後,為英、法所控製,德國集團各國不準加入,蘇聯也被排斥在外。1926年9月和1934年9月,德國和蘇聯被接納加入國聯並擔任常任理事國。1933年3月27日,日本退出;1933年10月,希特勒以德國軍備平等要求未獲滿足為借口也宣布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國聯隨之瓦解。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

國聯對全球化曆程並未起多少積極的作用。但是,它作出了建立國際組織以協調國際矛盾的嚐試,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組織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教訓。

雅爾塔體製與冷戰格局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悍然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先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卷入戰爭。其間,反法西斯聯盟逐漸建立。1943年9月3日,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結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反法西斯聯盟國家進行了頻繁的外交活動,先後舉行3次首腦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發布了枟開羅宣言枠、枟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枠和枟波茨坦公告枠。最終,反法西斯聯盟國家建立了聯合國。

這些外交成果表明,在反法西斯鬥爭中,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可以進行有效合作,因而推動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也為戰後民主解決戰敗國問題和建立國際和平與合作新秩序創造了必要條件。

在3次首腦會議中,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1879—1953年)、羅斯福(1882—1945年)、丘吉爾(1874—1965年)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蘇聯克裏米亞半島舉行的雅爾塔會議更顯重要。它討論了戰後世界的安排,決定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德國和柏林,確定了波蘭的東部邊界;會議在討論建立聯合國問題時確定了安理會五大國在作出決定時必須遵循一致原則(即中美、英、蘇、法5個常任理事國均享有否決權)。會議確定的原則被稱為雅爾塔體製。同年4—6月召開的舊金山會議和7—8月的波茨坦會議對雅爾塔會議確定的原則加以補充和具體化。

雅爾塔體製是美、英、蘇三大國經過長期討價還價最終相互妥協的產物。它建立在美蘇戰時軍事實力均勢的基礎上,達成了共同主宰戰後世界的默契。這一大國強權政治的實施,導致了德國的分裂(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歐洲的分裂(東歐與西歐)和兩大陣營的對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雅爾塔體製的確立必然導致美蘇兩極格局。

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演說,聲稱“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到亞得裏亞海邊的裏雅斯特,一幅橫貫歐亞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它的背後……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富爾頓演說揭開了“冷戰”的序幕。

社會製度、意識形態、國家利益、大國猜忌等等都是引起“冷戰”的原因。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籠,其核心是對蘇聯進行遏製。它攻擊蘇聯和東歐國家是“極權政體”,要求世界人民在所謂“自由”和“極權”兩種生活方式中選擇。從此,美國政府把“冷戰”正式作為國策。

1948年的第一次柏林危機及隨後德國的分裂,標誌著冷戰的加劇。1949年4月4日,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加拿大、意大利、挪威、冰島、葡萄牙和丹麥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各締約國將在任何成員國遭到威脅和侵略時,對其進行軍事上的援助,共同承擔防禦任務。

時隔6年之後,1955年5月14日,蘇聯為與北約相抗衡,聯合阿爾巴尼亞、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等東歐7國,組建華沙條約組織。

北約和華約兩個軍事政治集團的相繼建立,標誌著東西方關係進入了公開的政治對抗和軍事對峙的冷戰時代。這個時代一直持續了40年之久,直至蘇聯解體。

根據雅爾塔體製建立起來的聯合國,在美蘇爭霸的兩極體係下,成就不大。1960年,聯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1905—1961年)提出作為維和行動理論新思路的“預防外交”概念。其中心思想就是,在大國間嚴重分裂、東西方冷戰加劇的情況下,“對那些明白的、確切的屬於大國集團當前衝突範圍以內的問題,聯合國絕難發揮影響作用”。但在大國鬥爭的邊緣地區及冷戰尚未波及的“無人地帶”卻是設法防止衝突或解決爭端的用武之地。

殖民體係的崩潰

從40年代後半期到70年代中期約30年的時間中,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不斷高漲,導致殖民體係的崩潰和民族獨立國家體係的建立。

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首先出現在亞洲。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爆發八月革命,宣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誕生。在經曆兩次抗荷戰爭後,1949年12月19日成立聯邦,結束了荷蘭對它長達340年之久的殖民統治。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成立,次日印度獨立,結束了英國殖民者對印度次大陸長達200年之久的直接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