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人類、文化、社會的產生(1 / 3)

探索文明的起源,首先要考察文明產生以前的曆史,了解人類從何而來,是如何誕生的,人類怎樣創造了文化,如何形成人類社會等問題。

人類起源是連綿數百萬年甚至近千萬年的過程。盡管人類起源研究中還存在著不少沒有解決的問題,但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人類對於自身起源問題有了日益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人在生物分類體係中,屬於動物界。現代人在動物界屬於哺乳動物綱,靈長類目,人科、人屬、智人種,現代人(或新智人)亞種。人類是從高等猿類進化而來的。某種早已絕滅的古猿是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長臂猿)的共同祖先。生活在漸新世(4000萬—2500萬年前)的古猿,是目前已知的人類和各種猿類最早的共同祖先。已發現的代表化石有貓猿(3700萬年前)、原上猿(3000萬年前)和埃及猿(2800萬年前)。這些樹棲的猿類,體形不大,如貓大小。其牙齒有32顆,臼齒具有與猿相似的5個齒尖,咬合麵齒尖和齒溝呈Y -5型。當它們在樹上用前肢采摘果實或捕捉小蟲時,後肢緊緊抓住樹幹以支撐全身重量,當他們用前肢向上攀懸時,後肢往往呈現直立的姿勢。這種臂懸行動的方式和習慣,使古猿前肢和後肢的運用有了某種分化,在漫長的歲月裏,它們的骨骼和韌帶結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也為以後下地直立行走和手腳的分工準備了內在的條件。

1200萬年前,非洲大陸東部地區的地殼,沿著從紅海經過今天的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地一線裂開,結果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的陸地像氣泡那樣地上升,成為高地。高地的隆起不僅改變了非洲的地貌,也改變了氣候。連續的森林覆蓋變成一片片的樹林,形成片林、疏林和灌木地鑲嵌的環境。持續的地質構造力量使非洲東部環境進一步變化,形成從北到南的一條長而彎曲的峽穀,即今天的東非大裂穀。東非大裂穀的出現和存在,產生了兩種生物學效應:一是形成了阻隔動物群東西交往的無法超越的屏障;二是更進一步促進了一種富於鑲嵌性的生態環境的發展。這一東西屏障使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的群體本身分開。這些共同祖先的西部後裔致力於適應生活在濕潤的樹叢環境,這就是猿類。而屬於共同祖先的東部的後裔,為了適應它們在開闊環境中新的生活,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其中有些後來變成人類。

環境的變化,迫使東非大裂穀東部的部分古猿下地生活。下地的古猿的上肢使用越來越頻繁,後肢更多地用於行走,手和腳有了進一步的分工,手腳的功能和構造的差異也隨著加強。久而久之,這些古猿獲得一種新的效應,這就是采用雙足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從猿向人轉變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直立行走,對下地生活的猿來說,不僅僅是一種新的適應,被賦予了重要的生存優勢,而且在以後的進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直立行走使古猿的前肢從支持作用中解放出來,從事其他活動,轉變成為勞動的器官——手。手腳分工,用手使用石塊、木棒、樹枝等天然工具的勞動,又促進其他部分器官的發展變化,影響到古猿身體結構的一係列變化。直立行走使頭部逐漸由前傾變為垂直,使脊柱托住頭部,為腦子進一步擴大為球形創造了條件,從而擴大視野,獲得更多的印象,促進頭部各種感覺器官的發展。脊柱逐漸形成四個波浪形彎曲:頸曲、胸曲、腰曲、骶曲。因為直立行走的需要,跟骨變發達,後跟部分比例增大,大腳趾移向前,與其他四趾並行,大腳趾長大,其他四趾縮短,產生足弓。這些身體結構的變化,反過來又有助於下地古猿的穩定站立和直立行走。手腳分工後,雙手在長期使用天然工具的勞動中,大拇指變長,可和其他四指起對握作用,大拇指的長度超過手指和手掌分界線。

猿從下地,到最終能直立行走,經曆了數百萬年長的時間。估計,古猿直立行走開始於800萬—700萬年前。在肯尼亞Ngrora發現的上臼齒被認為是可能的最早直立行走的猿的化石材料。為大家所接受的最早的直立行走的猿是在肯尼亞巴林哥盆地羅德伽姆發現的下顎骨化石,時代為550萬年前。直立行走的古猿是從猿向人演變的過渡時期的生物即正在形成中的人。人類學家把直立行走的生物劃為人科(Hominid)。正在形成中的人這一階段的生物,在進化上表現出兩種趨勢:一種是向人屬方向的進化,一種是種類上的多樣化。生物的發生發展,除了較為注目的一般進化外,還朝著趨異、分化的方向演變,這種進化就叫特殊進化(也叫分化進化)。

正在形成中人階段的生物,目前可以肯定屬於人的進化係統的最早化石代表是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化石最初於1924年發現於南非的湯恩。此後在南非、東非多個地點都有發現。南方古猿包括了一大批形態變異大、延續時間長的化石。其生存時間從400萬年前到100萬年前。南方古猿已能直立行走,這從他們的頭骨在脊柱上的位置、骨盆和腿骨的解剖都可以作出判斷。直立行走雖然受自然條件驅使,其發展卻孕育著形成勞動這一對人類起源至關重要的可能性。南方古猿在生活中已經能夠使用天然的或類似於黑猩猩簡單加工的工具,很可能已會使用投擲物、木棍、用來打碎堅果的石錘和石砧,還有簡陋的樹皮或貝殼做的容器(但還不會製造工具)。

以南方古猿為代表的正在形成中人階段的生物,在數百萬年使用天然工具的過程中,逐步改造了自身的體質,使身體構造出現向人轉變的變化,頭部逐漸由前傾變為垂直,頭顱漸呈球形,腦子、耳、鼻、眼、口也逐漸發展。由於以手取食效率較高,擴大了食物數量和品類。南方古猿的食譜大致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但也經常食肉。營養來源較前豐富,腦髓也就能更完善地發展起來,腦量逐漸擴大。南方古猿生活在由幾十個個體組成的群體內,在覓取食物和使用天然工具與野獸搏鬥過程中,日趨複雜的共同活動使智力開始萌芽,思想意識開始發生和發展。更重要的是,群體內使用天然工具的共同勞動、合作,不僅反對、抑製任何能使群體趨於瓦解的東西,如成年雄性的嫉妒、“動物的個人主義”,而且使個體彼此間有些什麼非說不可,從而使交換信息和表達意見的工具——語言逐步產生。正是在這樣的群體內孕育著未來人類的文化機製。

考古發現表明,南方古猿中的一些種類因向特殊體形轉化,或由於各種原因,如不經常使用工具,更偏向於植物性食物的食性,腦子發展緩慢,等等,最後沒有發展到能製造工具的水平,和人類並存了一段時間,最後於100萬年前後滅絕。而南方古猿非洲種的一支,大約在250萬年前成功完成了從猿到人轉變的生物、文化進化過程,最終發展為人類。用雙手製造工具是人類獨有的文化創造,這種文化創造能力是人類區別於一切高等動物的特征。製造工具是從猿到人進化的一個飛躍,是正在形成中人階段的結束,是人類誕生的標誌。美國人類學家於1992年至1994年間,在埃塞俄比亞高納河流域的兩個地點,發現3000件用拳頭大小的火成岩打製成的有銳緣的切割石器。年代經放射性同位素和古地磁技術測定為260萬—250萬年。這是目前已知的人類最早的石器。

工具的製造不僅標誌人類的誕生,也意味著人類文化的開始。從此,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在製造工具覓取食物的勞動過程中,開始了文化創造、文化累積和文化傳遞的活動。同時,不斷改造自身的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