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徐無田氏(1 / 2)

位於大漢疆域東北部的幽州右北平郡,治下有四個縣:徐無縣、無終縣、土垠縣、俊靡縣,郡治設在土垠縣,富庶卻以徐無縣為最。

出徐無縣城北門,沿官道前行三裏,路左側有大片桃林,林後有座莊子隱隱可見。

林間有一條寬約四丈的青石路,可供兩車並馳。路的兩側,每隔五步便是一株高大的垂柳,修整得頗為整潔。

青石路盡頭是比路還要寬上幾尺的一道大門,大門由碗口粗細的鬆木釘卯而成,十分結實,門額上三個大大的隸書漆字“田家莊”。莊子四周築有夯土牆,轉角處設立角樓。

莊中約有千戶人家,田姓占了一大半,約五百餘戶。

據說,在很早以前,田家莊還不叫田家莊,叫大鬆樹南,附近豺狼出沒,常在夜裏襲擾莊民和牲畜,還發生過好幾起小孩兒被野狼拖走的慘事,莊子裏的人們苦不堪言。田氏家主見狀,出資發動莊民夯牆,把四周土牆夯得又高又厚又實,夜裏又組織莊丁巡視。

自此,田家莊再無野狼之擾,莊民感念田氏恩德,改莊名為“田家莊”。

莊子正中是一片空曠平整的青石空地,莊民稱之為“打場”,因秋季在此打糧得名。除去打糧之用外,打場還發揮著其他作用:平日裏,打場是孩童們嬉戲打鬧的樂園,閑暇時,打場是莊民們拔河角力、耍槍練棒的場所,遇到紅白喜事,打場就變成附近鄉民操辦宴席、搭棚唱戲的地方。

莊子背後,鬱鬱蔥蔥的鬆柏望不到頭。西北角一株大鬆樹直聳雲端,比餘樹高出四五丈,枝繁葉茂,遠觀亭亭如蓋。莊內故老相傳,這樹是田氏祖上所植,已逾百歲。

大鬆樹腳下有座宅院,幹淨整潔。田氏曆代家主居住於此,田氏祠堂也設於院內,是河北的幽、冀、並三州田姓族人心目中的“根”。

這代家主田老爺子膝下有兩個兒子,長子田仁,字子均,幼子田德,字子衡。

田德年幼時聰敏異常,有過目不忘之能,極得父母兄長寵愛,先生們都認為他將來必定是棟梁之才。或許是自幼被寵愛過多,田德漸漸養成了倔強的性格。致仕必須的詩、書、禮、易、樂、春秋裏麵,他隻對易感興趣,除此之外,隻好老莊和農事。

平日裏,田德一有時間就往田地裏跑,和農民打成一片,滿腦子盡琢磨如何循天時、盡地利、殖牲畜,經常早上幹幹淨淨出門,晚上一身灰土歸家。老爺子氣不過,幾次要打,都被兄長田仁和老太太掩護過去。漸漸地,老爺子也隻能認命,對他聽之任之了。

田氏先祖曾立下規矩:家主之子,須於及冠(20歲)後離開祖院,另立門戶。嫡子(繼承人)除外。

立這個規矩有兩個目的:其一,鼓勵後人勤勞進取,居安思危;其二,避免後人覬覦家產,內耗不休。這個規矩的效果很不錯,百多年來,田氏族人四處開枝散葉,不僅在右北平郡內成為首屈一指的大家族,還有部分族人在幽州其他郡縣以及冀州、並州有所發展。

田氏家族的凝聚力極強,家主以家族名義發號辦事時,族人基本都會積極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即便是彼此並不認識的族人相遇,隻要確認是出自徐無田氏,都會互相幫助。

田德及冠時,家中本欲托人舉薦他為俊靡縣縣丞,但他死活不依,非要去過耕讀傳家的日子,把老爺子氣得夠嗆。鬧了幾次,終於在長兄的幫助下遂了心願,帶兩戶家丁去田家莊十五裏的趙家堡置下一座小宅、30畝地。置辦好這一切,田德興高采烈,立即按自己的想法去嚐試農事。

一開始除了田仁,沒有人相信田德不合常理的選擇能有什麼好結果,不少人都等著看笑話。就連田德帶去的兩戶家丁,也對田德分派的任務消極應對,出工不出力。

對於村民們的冷嘲熱諷,田德不以為意,把自己在家中多年積攢下來的錢悉數拿出,一步步紮紮實實的引水、精耕、積肥、育種……。到來年秋收時,等著看好戲的村民全都心服口服了——田德這30畝地的產量是別人五倍有餘!不僅如此,田德還利用農閑時間,帶著家丁起早貪黑,硬是養出了200多隻雞、100隻羊、26匹馬駒,而且個個膘肥體壯。

兩年後,田德再墾地三百餘畝,新設牧場一座,招徠家丁20餘戶,成為趙家堡第一大戶。這兩年間,田德秉承田氏“持家勤勉,待人寬厚”的家風,凡前來求教的鄉民,都會認真傳授經驗,還贈送種子、雞羊幼崽給一些度日艱難的鄉民。閑暇時,田德在家中教莊戶人家的孩子讀書認字,深受附近鄉民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