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以曆史的真理昭示後人(2 / 2)

國史特色,質文兼備。作為國史,應有它自身的特色,應有別於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和中國近現代史。這部《序卷》雖然是寫共和國成立之前的曆史,但已較好地體現和具備了國史的特色。它以專門的一章,縱論我們偉大的祖國,從錦繡的河山到五千年文明曆史,從古代光輝燦爛的偉大創造到近代的民族厄運,這樣就把人民共和國史置於整個中國曆史長河的廣闊背景中,說明它是中國悠久文明史的繼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繼承,同時又是在新的時代曆史條件下嶄新的一頁。這就使國史的特色顯露了,國史的內在蘊涵也更豐富了。同時,著者以2/3的篇幅,敘述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其間除了反映共和國誕生的艱辛曆程外,還刻意總結了各個曆史時期工農政權和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建設的經驗,這就和以後國史的展開相呼應。還有,著者基本按曆史發展的脈絡安排章節,又不拘泥於階段的截然劃分。如抗日戰爭這一章,就集中揭露了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特別是“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妄想滅亡中國的圖謀和侵略罪行,這就像一組特寫鏡頭,典型地再現了百年民族災難,讀者也從中強烈地感受到,爭取建立人民共和國的鬥爭是整個民族解放事業的有機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把這一正義鬥爭同近代中國的曆史要求融彙在一起。本書的特色還可舉出一些,這裏不一一贅述。需要提及的是,這本書的文字也比較好,質樸無華,簡約明快,生動暢達,基本做到了熔學術性與可讀性於一爐。

順便提及,這部信史的出版,對於澄清近現代史研究中的是非也大有裨益。近些年來一些人不知出於什麼動機,熱衷於做離奇的翻案文章,什麼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文明,殖民化“推動了現代化進程”,如果抵抗西方列強的入侵,就等於“讓我們中華民族退回到刀耕火種”,等等。其實,這哪裏有一點嚴肅的學術研究的味道。如果把這些妙論放到民族苦難的三四十年代,國人會怎樣評說呢?當我讀這部《序卷》的時候,忽發奇想,如果讓這些以學者自居的先生也讀讀這本書,如果他們還有中國人良知的話,麵對中華民族百年屈辱與抗爭的史卷,麵對一幕幕潮湧般的先烈們為維護民族的尊嚴和獨立而慷慨捐軀的壯烈場景,能不為之汗顏嗎?!

(《高校理論戰線》,19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