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終生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和新興的教育體係,是對傳統教育思想和教育體係的重要發展,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從一定意義上說,終生教育思想是一個古老的命題。從中國的孔子、孟子到西方的誇美紐斯、盧梭等教育家、思想家,都曾以不同方式表述過這種思想。日本學者諸岡和房在他編著的《生涯教育事典》中,曾引用孔夫子的名言:“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他稱孔子不但具體指出了個人在各個發展階段的特征,而且指明了人生不同階段應該達到的思想狀態。而要達到這樣的理想境界,也就要通過孔子所主張和讚同的“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這樣終其一生的學習和修養方有可能。諸岡和房讚譽孔子是東方終生教育的偉大先驅者。當然,這種樸素的終生教育思想,還更多地是在“活到老,學到老”這個層次上說的。
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的成人教育會議上,法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學者保羅·倫格蘭德(Paullengrand),第一次以終生教育為題作了報告。他根據自己理論和實踐活動經驗,特別是對當代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了解,對傳統教育思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在過去的傳統做法上,把人的一生機械地割分為學習期和工作期,少年、青年期用於學習,而成人初期、壯年期用於工作、勞動,把學習與工作截然分開,是不合理的,也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他認為教育不能停止在兒童期和青年期。隻要人還活著教育就應該是繼續不斷的過程。隻有這樣,教育才能適應人和社會的連續性的要求。因而他主張把所有的教育機會和教育機構統一起來,形成一個有機聯係的終生教育體係,把教育同人一生的生活聯結起來,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和教育機構在開發人力資源,促進社會進步方麵的作用。
這種終生教育思想有著新的時代特征,它反映了當代科技進步要求,適應了當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要。
眾所周知,教育是未來的事業,學校是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的。但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與漫長的社會生產水平低下、社會觀念守舊的狀況相對應,文化科學知識和勞動技能更新變化極其緩慢,過去、現在和未來幾乎是刻版式的相似。因而麵向未來的教育卻主要傳授過去的知識,“一次教育,終生受用”。教育無須有未來觀念。但在工業社會中,時代要求人們用越來越多的時間精力來了解和掌握現在,因而要求教育的重心也要由過去轉向現在,當代教育主要是向學生傳授現代的知識。技能和觀念;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飛速進步的今天,也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主要是由於世界知識和信息總量在激劇增加,使知識老化速度在加快,知識更新的周期在縮短。據統計,知識更新周期,18世紀以來為80—90年;而近50年來,已縮短為15年;近幾年來,知識老化與“失效”速度明顯加快。據有關權威人士估計,一個大學工科畢業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的半衰期大約為5—7年,而在某些高新技術領域,這種老化的過程更明顯。如計算機科學的半衰期僅二年多,電子及信息科學的半衰期約為3—5年,通訊技術正以4年增長4倍的速度發展著。知識的失效在許多領域每年達15%—20%。與此同時,企業產品的壽命周期也將會越來越短。據估計,到2000年,現有工業生產技術的60%將過時,而生物工程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空間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等新技術和新興科學的發展,無疑會形成一些嶄新的產業和部門,也將給傳統的工業生產帶來巨大變革。在世界知識量大增而知識更新周期又愈來愈短的情況下,即使在大學階段,也隻能獲得整個一生所需知識的10%左右。其餘的則要靠走向崗位後繼續教育中來取得。這種知識老化的現象,在人文科學領域也同樣嚴重存在。特別是被未來學家們稱之為“信息革命”的極其迅速的發展,必然對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引發重大變革,這勢必對人文科學工作者的知識結抅和知識內涵帶來重大影響。
同時還要看到,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科學技術在產品的國際競爭中也具有決定意義的作用。科技進步在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中的比重變化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本世紀初科技進步作用僅占5%—20%;50—60年代達到50%左右;60—80年代則高達60%—80%,有些生產如電子工業則高達90%以上。美國的統計數字表明,1909-1929年間,物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幾乎是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二倍,在1929—1957年間人力資本的貢獻卻超過了物力資本,而到60—80年代,美國人力資本的貢獻已遠遠超過物力資本的貢獻。對這種變化起決定作用的,是科技的進步和運用。正因為這樣,對人的素質的要求,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上述情況表明,傳統的單純傳授知識的學校教育,已不能適應這種變化了的時代需要,終生教育思想正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提出的。
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人們的餘暇時間將相應增加。我國已在企事業單位普遍實行五天工作製。一些發達國家也正在考慮通過立法,在本世紀末將周工作時數降至32小時,法國甚至考慮到2015年左右規定年工作時數為1000小時。姑且不論具體的目標能否實現,但可以肯定,工作時間的逐步縮小已成為發展的趨勢。因而隨著休閑時間的增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的開發與享受也將被提上了日程,這也為終生教育提供了更加現實的可能。可以預計,隨著終生教育體製的推行,人類期望的“學習化社會”將到來。
終生教育問世以來,雖然它的科學內涵、教育體係及其動作方式等問題還需進一步探討,但由於它適應了科技、社會激劇變革的需要,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成為當代最有影響的國際性教育思潮。終生教育目前已成為發達國家發展教育的重要的指導思想、原則、製度和實踐。近幾十年來,教育形式的多樣性,特別是繼續教育迅速發展,充分說明終生教育論已從理論和原則轉向了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對當代教育實踐和教育體係的變革將發生深刻的影響。
二
毫無疑義,終生教育的理論和原則,是對傳統教育的挑戰。按照終生教育思想的要求,它是要整個教育真正貫串於人的一生,擴大到整個社會;它既有學校教育,又有大學後的繼續教育,即包括了教育體係中各種方式。這種終生教育體製的建立,將使現代教育發生結構性的變化。當然,終生教育並不排斥學校教育,而且還應該把學校看作是整個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應當肯定,隨著終生教育原則和體製的推行,它必然會深刻影響學校教育改革的進程。就大學教育而言,一方麵,終生教育思想將促使學校教育進一步改變傳統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特別是要把過去那種過於注重學曆和文憑的人才培養觀,轉變到著重培養人的能力和適應性上來,使大學教育為終生教育創造有利的條件,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麵,要適當地發揮高等學校在終生教育,主要是繼續教育中的作用,使學校培養的人在繼續教育中不斷地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