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包括要不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和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樣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麵。這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是一個關係中國革命興衰成敗的至關重要的問題。早在1938年10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提出:全黨必須“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並強調這是“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六中全會還以決議形式號召全黨,要“學會靈活的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及國際經驗應用到中國每一個實際鬥爭中來”。在這裏,毛澤東從確立指導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原則的高度上,提出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在他看來,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實現中國化的前提;如果離開了這個基點,所謂的“中國化”就會走入歧途。同時他又認為,中國共產黨人對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他尖銳地提出,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他曾把中國共產黨的曆史,概括為是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曆史,這無疑是對黨的曆史及其基本經驗的深刻總結,而毛澤東思想正是這種“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確立的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的思想原則,是我們黨在理論上成熟的重要標誌,從而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奠定了最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正如鄧小平所說毛主席最偉大的功績是把馬列主義的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指出了中國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
黨的十五大通過的黨章寫道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應當說,在中國共產黨進行的革命與建設的曆程中所做的三件大事,都凝結著毛澤東的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都閃爍著毛澤東思想的智慧和光輝。這三件大事是:
第一,完成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結束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曆史。在一個落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如何把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同社會主義的前途聯結起來,這是一個新的曆史課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依據新的時代特點和中國社會特點,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作了科學論證。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等文章中,對於中國應當並且能夠建立什麼樣的國家,這個國家應當實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製度及其發展前途等問題作了係統的回答,從而確立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中國革命終於在毛澤東科學理論的指引下,走上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革命在從挫折到勝利的過程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
第二,基本完成對私有製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消滅剝削階級,在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1956年我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這個改造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的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實現了馬克思曾經設想過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創造了一係列由初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來引導資本主義工商業向社會主義逐步過渡;在農業合作化中,也創造了一係列由初級到高級的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渡的形式,使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和實踐具有中國自己的特色,從而用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我國社會主義改造雖然還存在一味求純和後期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等值得調整與解決的問題,但改造的順利完成,從基本方麵說是健康的、正確的,從而使我國進入了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製度的確立,代表了我國曆史發展的正確方向,為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和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這是共和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第三,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新時期創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即鄧小平理論,是黨實現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第二次曆史性飛躍的重要標誌。對這一理論的探索,薄一波提出的“始於毛,成於鄧”的概括,恰當地評價了兩代領導核心對這項偉業的曆史性功績。毛澤東作為一位偉大的探索者,在建國初期,他對於尋找我們自己的建設道路就有所思考,而在“八大”前後一年多的時間裏,則進行了多方麵的、集中的探索。後來雖然發生了“左”的失誤,但是,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就其正確和比較正確方麵的趨勢來說,是提出了許多具有長遠指導意義的重要思想,積累了探索的實踐經驗,這對於我們正在從事的這項事業來說是起了開拓性的積極作用,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的意義。這些重要的理論觀點和方針政策,擇要分述如下:
其一,提出了要“走自己的道路”的重要思想,開啟了對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先河。在我們黨內,對於蘇聯體製模式和經濟發展戰略方麵的弊端,最早察覺到的是毛澤東。他對建國初期照抄蘇聯的辦法總覺得不滿意,心情不舒暢。斯大林逝世後,蘇聯一係列深層次的問題暴露出來,這更使他覺察到蘇聯經驗並非十全十美。1955年底,他就在中央領導集體的小範圍內,提出了以蘇為鑒的思想。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著手總結自己的經驗,尋求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他曾說:1956年4月提出十大關係,開始提出自己的建設路線,原則和蘇聯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們自己的一套內容。他在《論十大關係》中提出的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