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學識方麵。他自小就有個當作家的理想。學校畢業後認為自己底子不夠厚實,於是開始了艱苦的馬拉鬆式學習、體驗和積累。從省城到山村小學,他沒有灰心,反而抓緊機會攻讀古典文學,練習寫詩。他土窯洞裏的油燈是全村熄滅最遲的,而早晨他又第一個起床到野外去背書。從小學到行政機關,他又利用有利條件學習新的內容。從機關主動申請到基層工作,是要深入向社會和生活學習。從基層到省電台應試當記者,又是向更廣泛的領域學習……多年來他幾上幾下,自找坎坷曲折的道路跋涉,就是為了行萬裏路,讀萬卷書,深入體驗社會和人生。這個目的可以說已經達到了,這從他作品涉及的內容、體裁、形式和質量上不難看出。
他的曆史著作《趙城與造夫》填補了山西地方史的一大空白,給了史學界一個驚喜,也給趙城人民辦了一件大好事。著名作家孟偉哉說:“回望遠古,搜集資料,將紛紜的史料整理成有理有據有係統的著作,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工程。像這樣寫一個小縣城的曆史,即便專業的史家,也不多見。”
《趙城與造夫》的問世的確不容易。寫趙城的曆史,是一件前無古人的大事,許多專家學者尚未開墾過這片處女地。少有的一點史料都深埋在厚厚的曆史塵埃下麵。十分分散,也十分零碎的點滴資料,也是夾裹在浩如煙海的古紙雜書、殘碑斷碣和出土散件中。沒有專門學過曆史的劉國柱,一開始簡直是瞎子摸象。而那時偏偏天不隨他願,不僅有病的兒子和妻子需要他照顧,他自己又患了嚴重的眼病,重重障礙相繼堵在他前進的路上,硬是不讓他通過。劉國柱沒有退縮,而是像鐵人王進喜說的那樣“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下了破釜沉舟的決心,哪怕是刀山火海也擋不住。他一方麵自編了一套健身體操和按摩處方,堅持與病抗衡,捍衛“本錢”,一方麵在繼續刻苦攻讀各類古籍的同時,又不顧一切地深入到全國各地上下求索,遍訪深鑽,多方查證。有時為了一句話或一個年代,往往要跋涉幾百裏,尋訪數十人,查閱若幹資料。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始終保持著一種孜孜不倦,昂揚向上的頑強精神。先不說他吃了多少苦頭,這些年他搜集整理的資料就能裝幾麻袋。這種工作負荷是常人難以承受的,他卻一直在承受。他說,外行寫人家內行的書,不下苦不行!十年來他像一名負重行軍打仗的勇士,在負傷不下火線的連續持久戰中,終於強攻下這座堅固堡壘,變成了內行。
書出版以後,他並沒有鬆氣,又投入了新的戰鬥。我在祝賀劉國柱的同時,也要奉勸他一句:老弟,悠著點,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原載《山西廣播電視報》2011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