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劉胡蘭烈士英勇就義60周年
六十年前的1月12日,劉胡蘭英勇就義了。她的鮮血化作迎接新中國誕生的漫天朝霞,遍地鮮花。當時劉胡蘭年僅15歲,正是一般孩子依偎在媽媽身上撒嬌的花季年齡。她本來有可能去做上大學、當專家、學者甚至領袖人物的五彩夢,也可能坐在寧靜祥和的書房裏,在欣賞《三國演義》、《戰爭與和平》等描寫戰爭的典籍中咀嚼自己的經曆,更有可能在新婚之夜擁抱著帥氣的丈夫,盡享幸福溫馨……然而,苦難深重的現實卻無情地剝奪了這些可能!
1932年,劉胡蘭降生在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一戶貧困農民家中。從懂事起就用純潔無瑕的目光審視這個傷痕累累的世界,對苦難深重的老百姓充滿同情,對黑暗的舊社會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抗日戰爭爆發後,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危險關頭,血與火的考驗使她逐步接受了革命的啟蒙教育。她自覺參加了抗日兒童團,以過人的幹練和睿智帶領小夥伴們為八路軍站崗、放哨、送情報,還爭著和成年人一起到前線抬擔架、救護傷員。13歲時,她就勇敢地挑起本村婦救會秘書的重擔,為拯救危難中的國家民族奔走呼號。她積極發動群眾鬥地主、送公糧、做軍鞋……幹著超越她年齡負荷的大事。
在一次次淒風苦雨的殘酷鬥爭中,劉胡蘭經受著苦與樂、生與死的洗禮,一次次修正、完善著她人格的塑造。
1946年6月,14歲的她就被破例批準為中共候補黨員,在艱苦複雜的鬥爭中,邁出了更堅定成熟的步伐。
1947年1月12日,狂風大作,烏雲密布,國民黨反動軍隊突然包圍了雲周西村,劉胡蘭不幸落入敵人的魔爪。罪惡的槍口和帶血的刺刀死對著被包圍的群眾,恐怖和血腥籠罩著全村。然而,在敵人的種種威脅麵前,劉胡蘭始終絲毫沒有泄露黨的機密,而且麵無懼色,大義凜然地說:“隻要我有一口氣活著,就要為人民幹到底!”
黔驢技窮的敵人又相繼用鍘刀鍘死六位革命群眾,以此威脅她。她在死亡麵前毫不畏懼地說:“怕死不當共產黨!”隨即躺在冰冷猙獰的鍘刀下從容就義,以15歲短暫的火紅年華譜寫出永生的光輝詩篇。正在指揮千軍萬馬轉戰陝北戰場的毛主席聽到這一消息,很受感動,立即揮筆題寫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八個大字,給予她很高的評價。
這評價對她既恰如其分,又高度概括。她的偉大之處在於:她以樸實的愛憎觀、明確的生死觀深刻分析了人間的醜美善惡,毅然選定了自己的人生坐標。她用稚嫩的雙肩扛起了曆史的重任和民族的苦難,在崎嶇人生旅途中留下一串堅定而輝煌的足跡。她以自己如花的青春保護了黨的機密和黨的組織,塑造了不朽的自我形象。這形象鼓起了水深火熱中民眾的鬥爭勇氣,摧毀了一座魔鬼的宮殿!
八個字準確概括了劉胡蘭的人生價值,為我們樹起了千古榜樣,鼓舞著一代代青少年乘風破浪、積極準備去為改變祖國麵貌拚搏,激勵著一批批有誌之士披荊斬棘去為創造人間奇跡奮鬥!六十個寒暑過去了,歲月的流水淘盡了許多重大事件,但她那驚天地、泣鬼神的浩然壯舉卻如閃光的純金,依然曆曆在目時時教育和影響著我們。
1947年1月12日的雲周西村,讓動蕩的世界銘記住一位年輕的女英雄,而且不得不用折服的目光仰視這位人間奇女!
2006年的這一天,我們不僅“仰視”這位英雄,而且正在“踐行”她的遺誌。因為她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在繁花似錦,讚歌如潮的升平社會裏,廉潔與腐敗,高尚與卑微,正義與邪惡,奉獻與索取……仍進行著不見硝煙的生死激戰。在這種形勢麵前,人應該怎樣活,路應該怎樣走,依然需要從英雄形象中尋找正確答案,用英雄精神為自己加油充電!
原載《臨汾日報》文化周刊2007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