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街道看到頭,一個警察管兩頭,一個公園兩隻猴……”這是二十多年前形容臨汾城小的一段順口溜,雖然諷刺得有點誇張,但卻十分形象。然而就是這樣一座小城,曾經卻以黃土高原上“花果城”的盛譽打造了一張城市名片,成為一道靚麗的北國風景線。就是在這樣的小城裏,驟然掀起一股綠化美化香化城市的熱潮,大小街道、機關、學校、工廠及居民區,都積極行動,喬木灌木草坪合理搭配,觀賞植物和經濟樹木科學安排……古老的小城很快就變成姹紫嫣紅,含芳吐蕊,英姿勃發的瀟灑容顏。每年自打春開始,就連續幾個月春城無處不飛花,悠悠香氣盈袖。進入秋季,櫻桃、柿子、蘋果、山楂、黃梨、葡萄、石榴等果實掛滿樹木,壓彎枝條,點綴著大街小巷。走在樹下,果香陣陣撲鼻,猶如進入果園,觸目皆為珍珠瑪瑙,迎風搖曳,伸手可及。真是城小花果香,街短韻味長。
在結束十年浩劫不久,一切都百廢待興的時代背景下,各地綠化美化環境的意識剛剛萌動,幹旱枯燥的北方地平線上就悄然出現了這樣一顆璀璨的明珠,確實讓全國人民倍感新奇,並肅然起敬。消息傳出去,外地人多有不信者。不少出差來臨汾的外地人,都要抱著疑惑的態度上街走走,親眼看個究竟。可是凡是看過的,都不得不被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事實所折服。更讓他們不能理解的是,那一條條街道上的累累碩果,都成熟到自然落地的程度,竟然沒有人偷摘。據說,曾有人“不信這個邪”,晚上硬要去長時間蹲守在暗處觀察。結果他付出大半夜的艱辛,回來主動交出了“心服口服”四個字的答卷。他們哪裏知道,這種“花果城現象”來得多麼不容易,那是在當時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體市民艱苦努力的結果。
在這裏,應該特別提一下以郭貴成同誌為首的綠化隊。他們是建設花果城的中堅力量,以堅定不移的決心,持之以恒的毅力,吃苦耐勞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工作著。他們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苦,為臨汾城的新生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在精心綠化的同時,還深入細致地作宣傳教育工作,幫助全體市民樹立愛護花草樹木的品德。這才使“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的社會風氣變為現實。
有感於斯,我曾經寫過《花果城風姿》和《萬寶全馳筆》兩篇散文進行宣傳,分別發表在《金苑》和《山西文學》上,並有幸榮獲散文二等獎。切莫誤會,這不是我的文章寫得好,而是得益於花果城本身的魅力及其美好的名聲。
臨汾人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和愛護樹木花果的優秀品德,以及城市生態建設的成果,很快就傳遍包括港台澳在內的全國各地,並衝出國門,在外籍華人中傳開了。
記得是1982年,在福州召開過一次對台工作會議。我和暢子平、胡一林同誌把一組散發著花果香味的照片作為禮物送去。與會人員一見就如獲至寶,交口稱譽。專管對台宣傳的負責人還興致勃勃地說,你們的花果城是對著窗戶吹喇叭——名聲在外,連外國籍的華人都知道花果城了。咱很快把它印成畫冊,傳到台灣,對大陸在台的親人將是巨大的慰藉。如果當年被蔣介石強迫帶到台灣去的臨汾人有幸看到的話,他們一定會感動得熱淚盈眶的……
如今海峽兩岸的關係日益密切,“三通”已經實現,台灣的水果源源不斷地進入臨汾市場。然而記憶中的花果城卻漸漸被人淡化了,花果城的水果,也隻留下那標本式的一部分。即使這樣,看到它的人也會喚醒昔日臨汾的這一段輝煌往事。
原載《臨汾日報》2010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