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本會計中的“以人為本”
理論研究
作者:孫玉甫 李媛
【摘 要】 人本會計取代物本會計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但現有的研究隻說明了要“以人為本”,卻沒有具體說明以什麼人為本,從而導致很難設計出落實以人為本的具體會計程序與方法。文章主張“以人為本”中的“人”應該界定為所有生產要素出資者,並在認定各項生產要素出資者具有平等地位的基礎上,設計能夠兼顧各方利益的各項生產要素及其貢獻和收益分享的會計核算方法,從而將人本會計落實到可操作的層麵。
【關鍵詞】 人本會計; 人本主義; 以人為本; 平等
進入21世紀,人們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價值有了全方位的關注。在企業管理中,人本管理開始盛行,傳統物本會計在新經濟條件下開始凸顯出局限和不足,這促使人們開始研究人本會計。人本會計研究首先必須解決“人本”的科學內涵問題,才能尋找到人本會計的程序與方法。
一、人本會計研究文獻回顧與評析
徐國君(2004)首創了“人本會計”學科,認為人本會計就是以人為中心、為根本的會計,主張將人本思想貫穿於企業的各項活動中。他認為人力資源會計主張將符合確認條件的人力資源確認為人力資產,連同物力資產一起平行列報,雖然注意到了“人”,但未觸及“本”的實質。人本會計則科學地揭示了資源的本質不同,認為人力資源是企業價值形成的源泉,具有增值特性,而物力資源是人力資源實現增值的媒介或載體,隻能在流轉中進行價值轉移,不能增值。將會計注意力轉移到對“人”這種最根本層次的價值動因的關注上是人本會計的顯著特征。這種觀點將“人本”的“本”解釋得很清楚,但是沒有對“人”進行深入的探討。
王海兵、劉麗娟(2007)指出,人本主義是人本會計的理論淵源,兼具哲學、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多種含義,最為核心和根本的是其哲學含義。人本主義認為人類一切活動自始至終都以人為中心和準則,始於人的需求,終於人的滿足。會計工作要貫徹人本思想,最核心的就是要確立核算對象中人的主體價值地位。這篇文章為人本會計確立了其哲學上的理論基礎,進一步說明了用“以人為本”來改造傳統會計的必然性,但也沒有詳細說明“以人為本”的具體含義。
王金易(2007)認為人本會計應該在“以人為本”思想的指導下,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內容以人為基礎,將人本思想貫穿於會計核算範圍、對象、要素和具體內容中,強調會計工作對包括企業的人力資源、客戶資源等在內的人際資源的開發、管理和利用過程及結果的反映和控製。這種觀點說明了要將“以人為本”的思想落實到具體的會計工作中,但沒有說明“以人為本”的具體對象和可操作的手段。
徐國君、王海兵(2008)申明:“科學的人本會計觀,是指會計的發展方向受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整個會計體係構築在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將‘以人為本’作為會計創新與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思想基礎之上……科學的人本會計觀主張以人為本、利益相關者多方共贏,以會計公正促進社會公正……要求我們必須尊重人力資源主體的勞動及其所創造的價值,並且按照要素投入及貢獻份額進行收益分配和風險分攤”。上述觀點雖然隱含要保證各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但是沒有說明“人”的具體構成和相互地位關係。
徐國君、胡春暉(2009)提出人本會計的理論基礎:人是世界的中心和尺度;以人為本,以物為用;具體人的實踐活動不但要滿足自身的需要,還要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同時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尊重人、解放人、培養人、依靠人、為了人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這篇文章仍然沒有給出“人”的解釋。
可以看出,現有的研究更多地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偏重於對“本”的探討,忽略了對“人”的分析。因此,本文認為,研究“人本”的內涵還必須說明“人”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要回答“以人為本”中的“人”應包括哪些人以及這些人的地位關係如何的問題。
二、“以人為本”要以所有生產要素出資者為本
(一)“以人為本”中的“人”是具體的人
人本會計中的人本更應該是以具體的人為本,這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人本觀。
馬克思眼中的人是活生生的現實的個人,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每個人。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國古典哲學時就一再強調:任何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而我們的出發點也就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要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而且一刻也離不開這種前提。我們所說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來的,它們不是教條,而是一些隻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實的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得到的現成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社會本身是處於社會關係中的人本身,即處於相互關係中的個人本身。人類的社會曆史始終隻是其個體發展的曆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物質關係是形成他們一切關係的基礎,這些物質關係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借以實現的必然形式罷了。實現每個人全麵而自由地發展才是未來理想社會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