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祖先崇拜,從原始社會一直延續到今天。祭祀最早要追溯到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祭祀自軒轅黃帝為祭拜女媧“摶土造人”,親臨“汾陰□上”掃階而祭女媧開始,中華民族“母親崇拜”“黃土崇拜”祭祀製度就宣告確立。
戰國以前,秦文公時代對軒轅黃帝以“神”的地位進行祭祀。戰國後期,才把軒轅黃帝作為華夏始祖進行祭祀。
秦靈公三年(公元前422年)祭祀黃帝和炎帝,在隴縣建立了寺廟。秦靈公為照顧廣大群眾對軒轅黃帝崇敬和信仰,下令恢複了荒廢已久的寺廟,黃帝、炎帝才正式開始受到人們的祭祀。軒轅黃帝在曆史上第一次由“神”的地位改變為人的祖先。
漢高祖劉邦當年造反推翻秦王朝,聯絡了沛縣的縣吏蕭何、曾參和樊噲三人帶領士卒3000人,闖進縣衙,殺了縣令,占領了縣城,自立為王。他借助人們對軒轅黃帝始祖的信仰,在縣城門樓上豎旗殺牲以血塗鼓,對軒轅黃帝進行隆重祭奠。他自稱受黃帝先祖的委托,行天下之大義,為民請願,號召人民起來推翻秦王朝。
漢宣帝劉詢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當時祭祖活動有了嚴格等級限製:諸侯隻能祭本朝皇帝;皇帝本人才有資格祭祀軒轅黃帝,或者由皇帝派遣官員代表皇帝進行祭祀活動。
王莽篡權建立新朝,又把祭祀軒轅黃帝活動普及到民間。建武元年(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除在京都設祭祀場所,還在郊外設祭祀壇祭祖先。
漢武帝劉徹於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巡視朔方(北方)歸來,在陝北甘泉南岩穀安營下寨,設壇遙祭軒轅黃帝。兩年後,又於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11月率18萬大軍,巡視朔方,威震匈奴,返回長安,途經橋山,令士兵連夜修築“祈仙台”;登告始祖,進行祭祀。這是中華民族曆史上帝王親臨黃帝陵規模最大、人數最多、最隆重的一次祭祀活動。他留下的“祈仙台”(今稱漢武仙台)供後世人攀登懷古。
漢明帝劉莊於永平二年(公元59年)按照“諸侯祭天子,天子祭黃帝”的禮製,對軒轅黃帝進行隆重祭典。正式規定了每年祭祀的時間、儀式、祭歌、祭陵樂器。
北魏拓跋嗣於神瑞二年(公元415年)規定祭禮用三牲:牛、羊、豕。三牲俱全者叫太牢。隻用羊豕,不用牛者叫少牢。牛最珍貴,隻有舉行隆重祭奠才用牛。牛必須是5口歲,重300斤。可以想象當時的祭黃帝是何等隆重。
泰常三年(公元418年),祭祀黃帝又有了特殊風格。祭壇為正方形,四麵有四個高台階的大門,周圍有三道矮牆。同時設有顓頊、帝嚳、堯、舜四帝。
黃帝陵、軒轅廟正式列入國家級祭祀,是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距今也有1200餘年的曆史了。
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在長安東宮顯德殿即位時,舉行盛大國宴。李世民在國宴上講道:“……橋山之樹已蔭,業就升平,蒼梧之駕方遠,至於平寇亂,安黎元,灑洪災,攘大患,黃帝之五十三戰,商湯之二十七征,以此申威……”可見當時橋山古柏已經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