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習俗裏,凡對人類作過貢獻的人,在群眾中享有德高望重的人,為民眾作過有益事情的人,一生被人擁護和愛戴的人,他們死後,人們都不願意說某人已經死了,一般都說某人已不在世了,或者說某人去了、歸天了、升天了。人們就意識到這個人死了,已經不在人世了。
軒轅黃帝這麼一個偉大人物,一生為人類社會走向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仙世後,廣大民眾誰也不願意說黃帝死了這句話。普遍都說“黃帝升天了!”但是,仍然有人覺得“黃帝升天了”這句話還不夠自圓其說,因此,又編造了一個優美的、又能滿足廣大民眾心理的神話傳說故事。
故事說,黃帝活到111歲時,深感自己力不從心,在首山開采了很多銅,在荊山鑄成鼎。鼎上刻了凡對國家有重大貢獻人的名字,如常先、大鴻、力牧、倉頡、應龍、風後、嫘祖、岐伯、雷公、俞跗等,有特殊貢獻的大臣,都鑄在鼎上,叫後世人永遠紀念。為了辦好這件事,黃帝親臨鑄鼎的地方,同大夥一起堅持了500天,才把鼎鑄成。黃帝由於勞累過度,身體非常虛弱,大臣們紛紛勸說黃帝早日回橋國歇息。據《神仙列傳》上記載:黃帝自擇亡日,鼎成後,天宮派巨龍下凡,迎接黃帝回天宮,還帶去後宮70餘人,還有很多人未能爬上龍背被掉下來。其實,這是《神仙列傳》作者編造的一段神話故事。據當地民間世代傳說,黃帝自擇亡日,知道自己不久將要離開人間。有一天黃帝獨自一人騎馬登上橋山,後麵尾隨宮內大臣70餘人。黃帝來到橋山之巔,下馬後,站在一塊平地上,極目四周眺望,然後,閉上雙眼,站著與世長辭了。先民們哭天慟地,跪滿了山間。按當時風俗,黃帝在什麼地方去世,就原地修築墳墓,將黃帝遺體安葬。這就是今天億萬黃帝子孫年年歲歲拜謁的黃帝陵。
至於後世傳說,黃帝陵裏隻埋黃帝一隻靴子,又說黃帝陵是衣冠塚。這是編故事的人為了自圓其說。黃帝既然乘龍升天了,墳墓裏隻好說成埋著“衣冠”。所謂“衣冠塚”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