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支持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1 / 1)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1881~1973),西班牙著名畫家,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自幼受父親熏陶喜愛繪畫,從8歲起就開始作畫,此後從未停止過對藝術的追求,並不斷改變畫風,留下眾多作品。他一生創作油畫1800多幅,素描7萬多件,還有眾多版畫、雕塑和陶瓷製品等,其中《亞威農少女》、《格爾尼卡》、《和平鴿》等作品已成為傳世之作。他的作品對現代西方藝術有著極大的影響,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人類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

1881年10月25日,一個男嬰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馬拉加的一個畫家家中呱呱落地,他就是畢加索。

一歲以前,這棵稚嫩的幼苗就顯露出少有的繪畫天賦。他牙牙學語的第一個字就是“北”(音近,意為“鉛筆”),他喊著“北,北”,父親堂·何塞便對他的母親瑪麗亞說:“給他筆和紙,看他做什麼。”

手裏握著筆,小畢加索就開始專心地畫呀畫呀。父母見狀,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堂·何塞決心培養兒子學習繪畫。

堂·何塞本人是一所學校的美術教師,兼任市立博物館的館長。上課之餘,他還要到博物館去工作,於是經常把小畢加索也帶到博物館,讓他感受那裏的藝術氣息。

堂·何塞在博物館裏有個畫室,小畢加索在那兒常常一待就是大半天。他時常站在父親身旁高高的椅子上,用那雙閃亮的眼睛驚奇地看著父親作畫,這一切讓他著迷,給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結合自身的天賦和父親的刻意培養,小畢加索迷上了繪畫,並漸漸能夠以自己的理解把周圍的事物表現出來。7歲時,他就在寓所的牆壁上創作了一幅水彩畫:一隻傲立庭院的公雞。在大家眼裏,小畢加索儼然是一位小畫家。

然而,誰也沒想到,這樣一位天才小畫家上學之後,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不順利。上課對於畢加索來講,簡直就是折磨。他無法集中精力聽講,也回答不出老師的提問,經常受到同學的嘲笑。老師也認為這孩子智力低下,根本沒法教。

盡管如此,父親的信念並沒有動搖,隻有他真正理解和賞識自己的孩子,他堅信兒子在繪畫上是極有天賦的。堂·何塞想:既然兒子不喜歡文法、數學等課程,那就讓他去幹自己喜歡的事吧。

不久之後,他把畢加索送到當地最有名的美術學校學習,他還在課餘時間親自擔任兒子的教師。這樣,畢加索在學校和家裏同時受到嚴格的繪畫訓練。

堂·何塞發現,兒子在繪畫方麵具有驚人的悟性和耐力,他可以一連幾個小時不放下炭筆。12歲時,畢加索的作品在一家周刊上發表,從此一鳴驚人。

嶄露頭角的畢加索渴望到更廣闊的天地裏去學習、創作。在父親的支持下,他第一次離家遠行,前往全國最有名的美術學府——馬德裏聖斐爾南多美術學院深造。隨後,他又來到西歐的藝術中心——巴黎,在那兒開始了藝術創作之路,並最終成為一位現代繪畫大師。

育子智慧

請真誠地回答以下問題:

1.你的孩子對什麼最著迷?

2.你能夠支持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嗎?

3.你是不是孩子想幹什麼就讓他幹什麼?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經常執著地去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是支持還是反對?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作為一個成年人,也會被某種有趣的東西所迷住,也很難擺脫那件使人著迷的和得到滿足的事。所以,當孩子對某樣事物非常著迷的時候,支持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教育方法。

第一,盡可能支持孩子做他感興趣的事情。在孩子成長的每一步路上,他們麵前隨時都可能展現出來某種新奇的、未知的東西,這東西使他著迷,占據了他的全部身心,他不僅顧不得想別的事,就連時間的流逝也感覺不到了。當孩子在做他感興趣的事情時,他覺得是那麼美妙,那麼快樂。家長要做的,就是不要違背孩子的天性,多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盡可能支持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

第二,支持孩子的興趣,並不是指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在不影響孩子正常學習的前提下,家長可以盡可能讓孩子做一些讓自己有趣的、感到神奇的事情。也就是說,要在老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下,讓孩子做一些與學習、技能、健康有益的,同時是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並不是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第三,幫助孩子尋找自己想做的事情。支持孩子做自己最喜歡的事,前提是要讓孩子有好的愛好,最好的愛好來自內心的喜歡。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沒有觸動孩子的心靈,都不會帶來益處。作為家長要做最偉大的工作就是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的愛好。如何幫助孩子尋找自己想做的事情呢?家長要多帶領孩子去接近生活,感受生活,在某一個學科知識的汲取中,在某一項技能的熟練中,讓孩子體驗神奇、感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