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 丁玲——和孩子一起進步(1 / 2)

丁玲(1904~1986),原名蔣偉,字冰之,又名蔣煒、蔣瑋、丁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臨澧人,現代女作家。1927年開始發表揭露舊中國黑暗現實的小說作品。處女作《夢珂》於同年年底發表於《小說月報》,不久又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引起文壇的熱烈反響。1928年10月,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在黑暗中》。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等。

丁玲4歲時,父親病逝,由母親一手將其拉扯大。母親是一個受過良好家庭教育的新女性,她能讀會畫,多才多藝,喜愛文學,因受進步思想的影響,她的思想也非常開放。

母親常告訴丁玲,女人也要讀書識字,也要工作,也要參加革命。當時還很小的丁玲並不知道母親給她講的這些話是什麼意思。

丁玲的啟蒙教育是由母親進行的。在家裏,無論幹什麼,母親都會帶上丁玲,教她唱歌,教她背誦詩句,還不時地以故事的形式向她講解詩句的意思,每每這時候丁玲都會聽得特別入神。5歲的時候,她已經能背誦好幾十首唐詩了。

因為母親,丁玲閱讀過很多的書籍,尤其是一些文學類的。有時,母親也會拿起書本,將書中的內容讀給丁玲聽。雖然有時小小的丁玲還聽不太懂,但從小就耳濡目染,奠定了她以後在文學方麵取得非凡成就的基礎。

從小聽了母親講的許許多多的故事和知識,培育了丁玲的想象力,在她稍大一些的時候,她就能編出許多動人的故事來了,這時候,母親便成了她最忠實的聽眾。

隨著丁玲的日益成長,母親覺得自己所學的知識已經不夠應付聰明的女兒了。為了女兒將來的發展,她決定送女兒去城裏的一所學校讀書。不僅女兒要讀書,她自己也要讀書,因為她也需要進步。

母親的行為引起了當時廣泛的議論,當然非議是多數的。一些封建的遺老遺少們常在她們母女倆背後指責:“一個寡婦還進學堂,招搖過市的,成何體統!簡直有失身份!”

母親頂著壓力,照樣跟女兒一起上學放學,回到家裏兩人還一起討論當天所學的知識。小丁玲非常敬佩母親的勇敢,所以她對學習也不敢懈怠,她可不想輸給母親。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母親毅然地參加到了遊行隊伍中。看到母親的愛國熱忱和革命精神,丁玲受到鼓舞,回家後立刻將長長的頭發剪掉,也投身於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大潮中。

母親看到丁玲的裝扮,稍微怔了一下,丁玲馬上向母親解釋說:“我也要像你一樣,衝破封建的束縛,投入到革命的戰鬥中。”母親看到女兒英姿勃發的樣子,非常欣慰,拉起女兒的手說:“好吧,讓我們成為革命的戰友吧。”

母親和丁玲一起進步,她們倆真的就是學習上的朋友,革命中的戰友。

在母親的教育與培養下,丁玲不僅在文學方麵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她的思想也有了顯著的改變。後來她出任了左聯機關刊物《北鬥》主編及左聯黨團書記。這一時期她創作的《水》、《母親》等作品,顯示了左翼革命文學的實績。後來,她還在陝北曆任西北戰地服務團團長、《解放日報》文藝副刊主編等職,並先後創作了《一顆未出膛的槍彈》、《夜》、《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裏》等解放區優秀文學作品,為中國解放區文學的蓬勃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